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易经

易经

端午认识阴阳属性方法是什么(端午认识阴阳属性方法有哪些)

木烑华更新时间:易经 269 次
端午节话端午术:干支数字化知识体系与数字动静观的延续与发展,作者,赵致生,1943,2021,端午术系列文章103篇,本次为第14和第15篇,数字的内涵从序目的次序性与数量的数值性的简单数数过程中。

干支数字化知识体系与数字动静观的延续与发展

【作者:赵致生(1943-2021),“端午术系列文章103篇,本次为第14和第15篇】

数字的内涵从序目的次序性与数量的数值性的简单数数过程中,进步到对动静的认识表达,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我们

把由两个静止事物的起点与终点存在人类可以认识到一个运动过程的方法称为“由静入动”的认识方法;把由两个运动形貌的事物通过“端午术”得到一个可以静止认识的中端事物的方法称为“由动入静”的认识方法。

由静入动、由动入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动静事物的方法。因为这两种认识方法的不同,所以得到的因果关系也是不一致的。

在由静入动的认识过程中,始、终都是静止的。动,只是一个因果关系所展示出来的过程。这种认识方法是现代西方科学的主要认识方法。

在由动入静的认识过程中,始、终都是动的。静,也是一个因果关系展示出来的过程。这是中国远古文化时代产生的“端午术”,但却在商周时代断代了。

那么,在钟鼎文化时代,由静入动、由动入静两种认识方法为什么可以同时存在,而商周时代却断代了由动入静的“端午术”?

这就要从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的认识方法变革开始说起。

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的变革,有很多内容的差别与不同。但是,从认识方法与数字形成的动静关系的角度来说,先天八卦的认识方法是产生于“端午术”。先天八卦所表达的乂爻之间的变化关系为乂有五义:乂安、乂俊、乂康、乂宁、乂清;

爻有十二属相:爻变、爻槌、爻辞、爻错、爻分、爻画、爻闾、爻律、爻彖、爻位、爻系、爻象(参见甲骨文)。故乂爻之合有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种是现在仍然使用的陽干陽支阴干阴支各三十的配伍方法;

一种配伍方式即阴干陽支陽干阴支各三十的配伍法,在周朝之后就被废弃了,现代已经失传。

从表面上看,两种干支配伍方法只是一个取阴阴之同陽陽之同而另一个取阴陽异同的组合的问题。

前者是一种简单的“数同不数异”数数规则,后者是一种复杂的“数同又数异”数数法则。

但是,从认识方法层面上来分析,用前者而废弃了后者,则是把阴陽属性相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篡改为阴陽绝对化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倒退之举。这种倒退之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得钟鼎文化时代形成的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理论几近失传。从此,周天三百六十度的认识因此失去了来源,数字的生数数数法则也因此而无法解释,司天在泉理论中的步、气、位一体化数字认识的次序性也失去了理论表达的可揭示性。

虽然,司天在泉理论中有司天之数是第三步气位,在泉之数是第六步气位的记载,但是,《易经》后的司天在泉只有四个步气位: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左间、右间。司天在泉图上只有四个方位,根本找不到第六步气位在哪里,更无法去认识周天历度三百六十度是如何产生的。

《易经》的作者把钟鼎文化时代的天圆地方周天历度形成的司天在泉理论体系进行了这样简易化、简单化的篡改,其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树立《易经》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神圣地位,标榜《易经》占卜术为认识世界、分析判断世界上的事物发展变化因果关系的灵验性。

所以,它只需要有一个起始原因认识与一个占卜后的终端结果形成的关联关系就可以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易经》的作者必须彻底删除“端午术”形成的认识动静的方法论,才能诱导人们进入简单的因果关系的直接占卜逻辑之中。所以,“端午术”的失传,是商周文化断代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屈原,是经过《周易》封建文化垄断后第一个“问天”的学者,“端午节”也不是因为屈原的以身拭志而产生的。如果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在民间形成的风气习俗,那么,应该称为“屈原节”。而把它称为“端午节”,则是因为屈原对“端午术”的不懈追求精神被人们所敬仰而暗誉之。

端午节在发现端午术的时候就应该有了,它同“毕达哥拉斯”定理被证明出来后杀牛庆祝的盛况一样,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知识的一种信仰与追求。甲骨文的被发现,证明了“端午节”在五五端午存在的历史事实,足以说明“端午节”的来历是中国钟鼎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周灭商后,商王子殷子逃亡高丽,把这种习俗和知识也带入异国并流传下来。

所以,中国人的“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而外国人的“端午节”却与屈原无关,并且声称在屈原之前就有。这也是韩国申遗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但是,韩国人却说不清楚“端午术”到底是什么东西。

而能揭示这个奥秘的,只能是使用中国汉字并发现甲骨文之后的中国人,才是进入“端午术”认识领域的唯一人群。

干支数字化知识体系与方圆表达的动静观

从端午术对动静认识的两种逻辑来看,钟鼎文化时代的中国人就已经通过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的系统认识,走进了相对、相反、相变、相通的系统相对论。

认识动,必须有起始与终止两个静止的静态认识的条件存在。动,是两个静止认识的过程。两个静止的起点与终点是这个过程的因果。

认识静,必需有两个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变化过程存在。静,就是两个运动过程的中间认识。

这两种认识方法,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

那么,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都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呢?

乂爻之识,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应用的标准。

乂与爻同样有动静两式。乂有动静,爻亦有动静。

所以,乂爻有四象:

①乂动爻动、

②乂静爻静、

③乂静爻动-端午术、

④乂动爻静-因果关系。

在乂爻四象中,乂动爻动乂静爻静,是绝对的动与绝对的静。

所以,其认识方法不在相对、相反、相变、相通认识方法的范畴之中,属于绝对认识。

乂静爻动爻静乂动两种结构,出现符合相对、相反、相变、相通认识方法的构成条件。

所以,它们才是相对论认识的内容。在乂静爻动爻静乂动这两种认识方法中,

爻动乂静的认识方法是端午术,乂动爻静的认识方法是因果关系认识法则。

所以,封建统治者必需篡改或者删除端午术,建立一种简单的因果直接认识方法,才能达到天子的君权天授、皇权至上、替天行道的目的。

端午术在商周文化断代中失传,成了封建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必然。由于这种篡改,使古老的司天在泉理论出现了无法理喻的知识缺陷。

《周易》的作者把阴陽关系的四象数字化表达篡改为陽一阴二的一种定式,使数字属性与阴陽的变化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对应关系。这种属性定式具有“陽一阴二陽三阴四”的继续可认识性。看似简单了、简易了,但是,却无法解释六气的形成过程与天圆地方周天历度之间的属性关联关系。因为,六气的产生,如果没有了端午术的相对性认识,周天历度就无法进入周天三百六十度为轮回周期的表达。

从六气的产生过程与所描述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一个大体系司天在泉的阴陽属性变化性,与数字的关联关系是周天历度三百六十。

从数字内容来看,它是六个甲子轮回所产生的属性关联关系。这样一个大的方圆表达体系,用“陽一阴二陽三阴四……”去表达,显而易见是不能准确的。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用干支数字之法,应用端午术的“一端四午”法则,重新探索天地、干支、方圆形成的三焦认识论,重新探索六气学说的产生与周天历度三百六十为一周天的理论体系之间的数字原理。

周天历度一周天是三百六十度。一周天应该是六个甲子的轮回之数才谓三百六十度。

《易经》后的干支历法使用的是计量单位是六十年一甲子,甲子之数并不再继续进行变化,而是周而复始的一成不变。显然,这与端午术中的四午四象的继续变化性是不相符的,与属性、形貌、数字一体化形成的方圆链接的天圆地方认识框架也是不相符合的。

因为,端午术揭示了世界、宇宙、自然只有连续不断的相对持续变化性,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永恒规律性。而天地之间的干支阴陽变化,就是六气产生的源泉。

目前使用的干支甲子历法,是阴干阴支陽干陽支组合而成的六十甲子轮回。

阴干陽支陽干阴支组合的六十甲子轮回体系,是与其相对的另外一个六十甲子轮回。

这样的组合变化还有四种,总计有六种甲子轮回的不同组合。见表:

陽干陽支

阴干阴支

阴干陽支

陽干阴支

陽干陽支

少陽

太陽

陽明

阴干阴支

少陽

厥阴

太阴

阴干陽支

太陽

厥阴

少阴

陽干阴支

陽明

太阴

少阴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甲子轮回有六种不同的干支属性匹配内容。它们每个匹配内容中都满足乂爻组合六十轮回的周期性。六种轮回的合计,正好是三百六十周天。

周天历度之法,不仅仅可以用甲子六气计年,也可以用甲子六气计季、计月、记日。

也就是说,岁有六气之司天在泉

季、月、日也有六气之司天在泉,它们都是依据六气的变化规律在变化着的。并且,可以作为气象判断的属性依据。

方圆链接关联表达的四象动静观

周天历度理论表达的是数字关联关系。

司天在泉理论表达的是属性关联关系的结构变化性。

天圆地方理论用方圆形貌变化表达的是一种几何形状构成的直观可观察系统。

乂爻成卦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可以说,商周文化断代前的钟鼎文化知识体系,是一个由四象构成的数字、形貌、属性一体化形成的相对、相反、相变、相通大知识体系。对这个体系的一般知识表达,就进入了乂爻卦的符号表达阶段。

乂爻卦的符号表达系统是多认识方法形成的多认识结果的一种综合表达系统。它把属性、形貌、数字、认识方法四种知识综合成一个关联关系体系。它不是文字,但是却产生了比文字更具有属性相对性与属性、形貌、数字一体化形成的混沌性知识的形象化表达。

所以,符号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关系,就出现了认识层面上的阶梯性。

低级的标记属性的符号,不具有表达语言的通用性。

高级意境内容的符号表达,同样也不具有表达语言的通用性。正因为它不具有语言表达的通用性,所以,它不能称为表达语言的文字,而必需用乂辞、爻辞、卦辞对其符号所表达的综合意境进行形貌、属性、数字分类或者综合归纳说明。这种说明,又必需在端午术与因果术两种认识方法中进行分类阐述。因此,先天八卦就产生了两个辞解释体系:

一个称为“归藏”

一个称为“连山”。

“归藏”讲的是“端午术”,

“连山”讲的是因果关系认识之法。

所以,伏羲画八卦之后,“端午术”也称为“归藏术”,因果关系分析法也称为“连山术”。

归藏术表达的是“端午术”从连续运动变化的事物中认识到的一种隐藏的中正、端正、中间的可静态认识的定性内容。

所以,它的认识方法是以研究相对运动变化中的事物为主要对象。具体方法是用两种非静止状态的变化结果的差异性不断的缩小过程形成的相对性来完成的(两动出一静)。并利用这个认识结果作为相对运动周而复始认识的午点。

所以,前晌后晌有晌午,前夜后夜有午夜

连山术表达的是“因果术”,是两个因果关系确定的一个运动变化过程。

所以,它可以直接用来对两个静止事物之间作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具体的方法是通过运动变化的关联关系,在一对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中建立一种因果判断的逻辑定式。

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的变革,显然是单纯的应用了直接因果关系判断方法,省略了通过运动变化过程来建立因果关系存在的认识方法。通过拨蓍草取数定爻的取卦方式,通过《易经》的爻辞、卦辞,来对因果关系进行定式化的表达。

所以,《易经》逻辑判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字定爻,爻定则卦出,卦出则可以应用卦辞与卦中的爻辞来直接判断因果关系。

因此,它为了达到鼓吹“六爻定,鬼神惊”的神秘性,必然要删除“端午术”认识方法与因果判断方法所产生的相对性认识论。通过八百年的文化垄断,来维系君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制度。

所以,封建文化革命产生的商周文化断代,不仅是对甲骨文字体系的彻底毁灭,也是对中国钟鼎文化时代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思维方法的一次毁灭。同时被毁灭的还有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与天圆地方周天历度司天在泉乂爻卦理论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前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都是相对的。有什么样的认识理论就有什么样产生它的认识方法。认识方法与认识结论之间是一种四象的关联关系体系。

天圆地方周天历度司天在泉乂爻卦理论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相对、相反、相变、相通的数理、形理、性理的一体化结构性。脱离它们的四象关联关系的体系,单独地去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知识层面,都会出现认识方法的唯一性,导致孤物独识绝对化认识的偏激。甚至,会出现判断不准确、结论无法理解与沟通的不正常现象。

《易经》后,由于甲骨文的被废弃而失传,使乂爻卦理论的符号内容失去了文字层面上的诸多内容综合解释。在“天罡独断”、“替天行道”的皇权至上,与避讳文化对敢于泄露天机的学者施行灭九族的酷刑杀罚的封建文化专制下,虽然有过一次春秋文化的诸子崛起,但是,这些敢于探索钟鼎文化时代文化的学者们,都遭到了“焚书坑儒”的悲惨结局。

我们不能说封建文化数千年间,中国人就没有人走进钟鼎文化时代的甲骨文禁区。但是,我们却可以说,走进这个探索禁区的人,没有一个在封建文化避讳的社会环境中成功的。王懿荣之所以能取得发现甲骨文并且进行成功的探索,应该说是封建社会制度在外强入侵、政权岌岌可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件奇异的事。也可以说它是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一个预兆。

但是,从甲骨文发现一百余年来,甲骨文所承载的钟鼎文化的知识体系,仍然不能成为国学的一部分,《易经》后的汉字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讨主流。在西方文明与中国《易经》后文明的选择中,钟鼎文化时代的甲骨文知识体系,仍然是一个被冷落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中国科学进步史上的莫大悲哀!

十七、动静观中的取中之法是端午术

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同而产生的世界观分歧问题,不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与宇宙是大爆炸状态还是收敛聚合状态的两种认识分歧一样,都是如何来认识自然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端午术问题。

端午术与简单的阴陽观不同。

简单的阴陽观可以分为容易被大家认识的四象内容:

静阴止陽、

静陽止阴、

运阴动陽、

运陽动阴。

前者是两个静止事物的属性关联关系,

后者是两个运动事物的属性关联关系。

静止阴陽者如山岭,向陽之坡为陽,背阴之坡则为阴。

或者树木,向陽之侧为陽,背阴之侧为阴。

但是,它们虽然阴陽属性极易辨认可分,而且一成不变。

可是,阴静陽止的界线却非常模糊难定。很难在阴陽之间找到一条可以划分精确的界线。我们把这种阴陽现象称为体清界不明的阴陽关联关系。其阴陽属性的变化过程是一个模糊的区间。而不是一条线可以划分的衔接范畴。

运阴动陽类型的阴陽关联关系,它的认识结果恰恰与其相反。它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而且在分界线的两侧,两种运动状态的差异变化越来越小,并且在分界线上产生了属性的方向性变迁。如前晌与后晌的晌午(也称中午)认识。晌午是前晌与后晌运动抑扬的更相动薄点,它具有清晰的唯一性。

也就是说,在晌午的时候,

前响的升属性越来越小,小的变化到几乎为没有的程度;

而后晌的降属性也处于非常小的程度,小到了几乎没有的程度。

于是,我们可以用一横来表达它的非常微小的没升没降属性。没升没降无升无降不同。

没升没降是这种属性变化非常小,让人类无法再继续认识。

无升无降则是一个这种属性的消失。

于是,可以把前晌、晌午、后晌的衔接关系用“五行”层面认识一下,见下面表格:

有升

没升

无升无降

没降

有降

前晌

晌午

后晌

显而易见,这是由三焦进入五行认识的一种方式方法。古人把这种认识方法称为端午术。

静阴止陽、静陽止阴与运阴动陽、运陽动阴,都是可以包括在端午术的认识方法之内的四象变化内容。它反映了人类认识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如下表所示:

有阴

没阴没陽

有陽

由此表格可以看出,这是人类从单位的阴陽论进入三焦论后的一种认识层面变化过程。

没阴没陽,是对阴陽有没四象认识的一种四象结果:有阴,没阴,没陽,有陽。

在这个认识结果中,没阴没陽是人类认识范畴中的微小变化很难发现的境界内容。

所以,表达为没。正是这个没阴没陽的认识过程的缺失,阴陽认识层面上则展示出阴陽属性的孤物独识性。

所以,在属性数学中,所谓孤物独识并不认为它是真正的孤独存在,而是人类认识层面上的低级性决定的。但是,进入阴陽、有没四象认识之后,认识层面就产生了新的变化:没阴没陽就成了人类认识范畴中的一个被认识能力限定无法认识的一个焦灼范畴。

所以,把这个认识层面也称“九数”之学中的三焦论。

阴陽、有没的三焦论,是有阴、没阴,有陽、没陽的四象论在“没阴没陽”认识范畴的二合而一形成的一种人类认识能力的无能力辨别性产生的自然现象。它不是世界的真实存在。

那么,如何继续通过动静观来进入更深入的认识层面来认识这些问题呢?

于是,我们就走进了阴陽的有、没、无的新认识层面。如下表格所示:

有陽

没陽

无陽无阴

没阴

有阴

非阴非陽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阴陽的有没认识层面表达成一个三焦认识层面与阴陽、四象认识层面的关联关系。如下表所示:

有陽

没陽

没阴

有阴

没阴没阴

亦阴亦陽

在这样一个阴陽、三焦、四象、五行的变化属性综合层面的认识范畴中,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认识出现了一个“非阴非陽”与“亦阴亦陽”的逻辑认识范畴上的思维境界更相动薄。

于是,可以用一个表格来表达一下这种关联关系的新认识层面:

有陽

无陽

无阴

有阴

非阴非阴

亦阴亦陽

有陽

没陽

没阴

有阴

通过阴陽、三焦、四象、五行的连续认识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认识层面:亦阴亦陽、非阴非陽的新属性关联关系。从而,走进了多属性关联关系的继续认识的新领域。

【中华古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根据赵老师的文章整理了这个时空框架图,最近一个月分享了《五行理论的数理》五十多篇,剩余二十多篇。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和九宫环环相扣,现在介绍端午术,理解起来还有难度,希望坚持一两个月,从第14篇开始到第103篇结束,精彩内容慢慢呈现。这里要衷心感谢赵致生老师的辛勤劳动和他的智慧。

赵致生老师退休后大部分时间在吉林长春写作,最早发表于草根网,后面与范先生意见不合,全部文章撤下,我是在哪个时候开始看他的文章并下载保存。赵老师有时到秦皇岛,与周青良中医交流,也在那里发表文章。后面也到成都和上海,都有短暂停留并发表文章。在成都时,我与赵老师见过面,一直没有问他是怎么探索发掘出的,赵老师于2021年年初去世,当初一起探讨学习的网友也很少联系。现在我在一测网网分享赵老师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希望有缘的网友们尊重赵老师的成果。如果你们能从中获益,相信他老人家也会含笑九泉。】

端午节话端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