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易经

易经

汉字笔画外圆内方形态文字怎么写_书法审美价值与汉字形体的关系

木烑华更新时间:易经 411 次
概论汉字形态与书法(之二):黄能建,认识理解汉字形态外圆内方,意义深远,一,汉字外圆内方说可以解释书体的历史演进,书法学术界对书体的历史演进顺序何以是篆,隶,草,楷。

黄能建

认识理解汉字形态外圆内方,意义深远。

一、汉字外圆内方说可以解释书体的历史演进

书法学术界对书体的历史演进顺序何以是篆、隶、草、楷、行,至今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汉字外圆内方原理能解释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假设推断:最早创制的篆书(大篆、小篆)从易八卦和象形文字脱胎,为与天地和万物相肖,要想字形圆转,笔画就直接写成了圆转,笔画线条虽变化不大,但笔画繁多,且多盘曲弯转,记忆书写都不便,于是人们向笔画减省、形求方正的方向尝试,形成了秦隶、汉隶(此时的隶书仍趋圆)。隶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时诸侯争霸,刀锋毕现,隶书形态确有“时代特征”,笔画虽然平直简省了,但却违背了文字之本,并不符合主流的天地哲学观,所以是“庶民之书”,就连汉刘慎也在《说文》中批评“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又说“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于是人们又尝试既圆转又快速的书体,章草就形成了。草书力求笔画圆转延绵,形态的理据和篆书如出一辙,故书法历史先有章草再后有楷书。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隶书和章草是在楷书形态和笔画模式形成前的探索和过渡,楷书形成之后才有可能形成介于草、楷之间的行书。

二、沿袭千古的笔画笔法是为了适应汉字外圆内方的需要

历代文字家、书法家研究笔法笔画不遗余力,但大都研究写法,至于为什么笔画要写成这个样子、怎么会形成这种形态样式则几乎没涉及。赵孟頫在《兰亭跋》说过一句经典话:“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很多人望文生义,对结字“因时相传”理解为“相互传播、因时而变”,以为只有“当时的横传”,却不知道还有更贴近其本意的“时代的流传”即纵向的历史沿袭。如果结构可以随便变,那么汉字就不成其为汉字,没法让人懂了。“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说文》)。”所谓“本立”,在这里可看作汉字的形态结构,“道”可理解为“书道”。至于用笔和笔画的写法更是“千古不易”,自魏晋书体基本完备直至今天,汉字的笔画虽有减省,但笔画的形态并无多大改变,甚至连楷书印刷体也“变不离宗”。

研究汉字笔画形态与外圆内方结构形态的关系,必须以堪称真书、楷模的楷书为依归。

概论汉字形态与书法(之二)

笔画笔法适应字形外圆需要

&先来看楷书的起笔(见图1)。笔画在大多数文字中的位置和起笔大致这样:点从左、上起,横必左起,竖必上起,撇必右上起,捺必左起,提必左下起。为了字形外侧圆润,起笔必斜切(“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说的是笔势非形态),且都强调逆锋取势、藏锋起笔,没有例外。这样做绝不只为顺手,如果为了顺手,下笔直向笔画方向更方便。

&其次分析楷书的收笔(见图2)。点、横、垂露竖的收笔必然圆转、回锋、围满,左竖右收,右竖左收;捺形必收成“反刀”斜切在右下,甚至必要时写成反捺;撇、捺、悬针竖必回锋空收,避免过于尖细。这些千古不变的笔法,都是为了笔画在外一侧取圆,力免锋芒毕露。这些方法也不是图方便,如果图方便到位即提起笔就行。

&再次研究楷书的折、提和钩(见图3)。折为何必起肩,不写成90度角,而要大费周折切去角,防止尖角出圆外,为的也是取圆,有时还直接转成圆。人们习惯说的“折成方”是错误的,应说“折去方(角)”才对。写提、竖提时笔锋必斜切,而写竖钩、横钩、竖弯钩、斜钩、卧钩、浮鹅时,或多或少都必须做完转、顿(或驻)、挑三个用笔动作,也都是为取外圆。

&再其次,何以笔画有长短、何时长何时短,书家历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画必长(如中、朱、小、下字);相对的两笔画可写长(如水、永字,左边的两笔与右边对应的两笔,连着看可写长),何也?盖因字是圆的,经过或最接近圆心的笔画(包括相对的两笔)相当于圆的直径所以就最长,其他的相对就要写短,写短是为了不超出“圆”。

“永字八法”代表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从这些笔画的形态到构成完整的“永”字,其外形、笔画的外侧都符合圆的特征和要求(见下图)。常理而言,四面包围结构的字其外形应该是最方正的,但事实上楷书力求不“方”。以颜体“国” 字为例证(见下图),笔画形态和结体都求圆,四个角与方框的距离为最大,四角留空不填满,证明古人写字求圆不求方。

举例说明书法的根本审美价值与汉字形体的关系

永字、国字均外圆

世有“方笔”、“圆笔”之说。所谓方、圆笔其实以笔迹有否起棱角来划分,方笔起棱角为了显示笔力,圆笔“不欲多露锋芒,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明彭大冀《山堂四考》语)”。别把方、圆笔误解为字形求方,其与字形求圆非但不矛盾,恰恰正为了求外圆。方者所以起棱角,正是切去芒角而成,其与上述“折去方”以求外圆道理一样;楷书的圆笔则直接“逆入藏锋,回转求圆”,以上已作剖述,其与早于楷书形成的篆、草直接写成外圆的道理类似。

三、认识汉字外圆内方,有利于理解汉字结构渊源和特点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述了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深入解析了文字的组合规律,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可惜的是他对文字组合法则与易卦、天地万物的“象”、“数”关系没作进一步阐述,对文字的形态结构也没有具体说明,而文字的形象和结构对书法来说恰恰是重要的。深入分析可发现,字形外圆内方是与传统天地观的契合,而文字的结构则与易卦的“象”、“ 数”具有对应的契合。测字先生故弄玄虚利用拆字解字推测命运,这是汉字文化特有的衍生物,虽然极其无稽,但也从侧面说明文字与易卦的“数象”具有某些契合关系。

汉字 笔画 外圆内方 形态 文字怎么写

先天八卦

《易经》先天八卦图的两个基本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 - -” 。“— ”叫阳爻,“ - -”叫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北宋易学家邵雍说过:“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如果把“爻” 及其组成八卦之象与汉字的结构做个比对,就会有趣的发现:

“—”阳,太一也,元也。元者,原也,即基本、初始、根源。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一者,单也,汉字结构有单体,最基本只有一笔的也就是“一”。我们甚至可以把阳爻、阴爻及其组合的卦象视为原始的字符或笔画。汉郑玄注释的《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太极生两仪,产生了“阴”和“阳”。 阴爻的“ - -”、 “两爻” 的重叠、排列组合,对应着汉字的两排(左右)、两列(上下)结构,而谁左谁右、孰上孰下,必然与阴阳特性、事物形象相对应。例如“气”总是在上,代表土地的一横总是在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从八卦图可见,卦是三爻重叠,是故汉字有三排(左中右)、三列(上中下)、三面包围、“品形”的结构,而且对应也有组合法则。三,乃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之道也”(许慎《说文》)。故偏旁部首也有日月星“三光”、 天地人“三才” 等等,就是所谓会意、形声。

“两仪生四象”。四象是指少阴、太阳、少阳、太阴,代表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将事物和现象分成四个阶段、四种相联系的情况。汉字有四面包围结构,也有用东、南、西、北“四方”、 春、夏、秋、冬“四时”等作边旁者,分别表示文字的方位和季节属性。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构成事物及其关系;五行也对应“五宫”,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交午”即纵横交错。语出《说文》)。相对应汉字有“聚五” 结构(如“器”、 “噩” “蠶” “嚣”字),对应“交午” 汉字也有参差结构。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均为部首偏旁,表明该文字所指事物在五行中的属性。

也许有人会提出,“爻”都是上下排列而汉字结构则有左右和不同的组合方式,故无契合关系。持这个意见的人没有真正理解八卦图的真义,须知八卦图是圆的,天地是运动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便有不同的排列形状,尝试把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八种卦象作角度上的转换(如下图),就能直观看出其与汉字结构形象上的契合,同时也能理解字形虽外圆而字内则因直线笔画而成方。

概论汉字形态与书法(之二)

卦象角度转换后发现与汉字结构关系契合

四、理解汉字外圆内方的形态,有助于深刻理解汉字的文化本质,对研究书法意象和文化内涵很有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表达力和造型美在世界文字中无与伦比。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永不枯竭的文化宝藏、艺术宝库,其研究也永无止境。

中国汉字不是凭空臆造的,其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共生同源,汉字的形、音、义、用无不渗透着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的基因,是理和象、形和神、体和用的统一和变化。《周易·系辞上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南朝范缜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梁书•范缜传》) ,说明“形体”和“精神”是统一体的两方面。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天地万物都在变化,“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北宋程颐在其主要著作《伊川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他所谓体,指本原、本体;所谓用,指显现、作用。他认为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二者统一,没有间隙。无形的理,当以物象来显示其意义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无形之理。所谓一源,即源于一理,理为根本。宋朱熹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源’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体在用中,用不离体;理在物中,而物不外于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通而自成” ,“质日代而形如一”,事物的内质虽不断代谢,但外形尚未发生根本质变,“变而生彼”,即由此物变为彼物。“道以为用,一阴一阳以为体”,以体为世界的本原,强调“由用以得体”,即从具体事物中认识世界的本原。哲学思想家的智慧,给了我们解开汉字结构和笔画形态之迷的钥匙,让我们透过汉字的“形”即汉字形态、笔画的形象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哲理。例如,双木为林,两女间一男为嫐,扌旁必与动作有关,氵旁与水相联,等等,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书法以能表现汉字的意象内涵为佳。

五、理解汉字外圆内方的形态,有助于揭示汉字书法的审美属性

汉字书法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在世界文字中绝无仅有。汉字书法为什么是艺术、为什么美?概括地讲是由汉字形态的审美属性决定的。换言之,汉字外圆内方的形态符合美的一般法则。文字一定要有规矩,无规矩不成圆方,乱涂些线符没人能识,也就不成其为文字。倘若字符只有固定性无可塑性,只能机械式书写也就无所谓书法。“规”就是圆,“圆”具有恒定性,圆无论大小,其形态不变,圆周率都是3.14,由此汉字可大可小,形态恒定,让人可看、可写、可识。“矩”就是方,“方” 是相对的,具有可塑性,不一定是正方,可大可小也可长可短;横平竖直也是相对的,直线也可以“一波三折”,这样就给了书写者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尽管始制文字的先贤以及历代的书法大家未必能阐述黄金分割的概念,可绝非巧合地,汉字的形态却符合黄金分割的美学规律。黄金分割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美学的法则。在此无需赘述黄金分割的理论细节,只要证明汉字“外圆内方”形态符合黄金分割律就行。最能形象说明的是隐藏着“达芬奇密码”的、达芬奇的名作《维特鲁威人》(下图):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两臂微斜上举,两腿叉开,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圆形。

汉字 笔画 外圆内方 形态 文字怎么写

达芬奇的名作《维特鲁威人》

在画中可见叠着另一幅图像:男子两臂平伸站立,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连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方形“地平线”切圆,而“天”在圆内。这种“外圆内方” 的完美比例符合美学上所谓的“黄金分割”。

概论汉字形态与书法(之二)

自然界的黄金律

不仅“天地人”中的“人” 是这样,宇宙星系的螺旋、地球生物的韵律,都以黄金比例为基础,树叶的生长模式、鹦鹉螺壳、星球的大气云层旋窝、沙滩上的贝壳等,都合符黄金比例,而这些事物都是趋向“圆形” 的,祖先根据天地百物这样的形态创制文字,书法家以肖天地之化的笔意写字,所以汉字书法也就契合了美的规律,故能成为国粹艺术。

(待续。敬告: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牟利。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