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易经

易经

从孔子的论语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和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木烑华更新时间:易经 296 次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01,古人重,子,中国先秦,是个意气风发,高人辈出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不重房子不重田,虽然整个社会刚刚吃饱饭,但不重金银不重美食,社会上到王公。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01

古人重“子”

中国先秦,是个意气风发、高人辈出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不重房子不重田,虽然整个社会刚刚吃饱饭,但不重金银不重美食,社会上到王公,下到平民,大家看重一个字号:“子”

但凡有人在某一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取其姓氏,在后面冠以“子”字,使之所到之处,人人皆以“某子”、“某子”相称视为尊重。在中国历史上打开了一个“百子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如果我们计算一下那时读书人的比例,这个百子满地跑的场景,比今天我们电视台上“老师遍地”的格局更胜一筹,差不多等于出现了“到处是教授”的大好局面

大家别以为一个人可以随便称“子”。在那个时候遍地是子,大家还有点烦,过了春秋战国,再往后,就是“五百年出一位”了

有人说完蛋了,中国已经好久没有出“子”啦,我们进入了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了”。我看不见得,现在不是没有“子”,而是现在的社会只剩下一“子”,那就是“老子”。我们不是进入了没有“子”的时代,我们进入了“老子天下第一”的时代

一不小心扯远了哈,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今天的时代大家都太忙于捞钱了,用来思考人类和关怀世界的时间太少了,捞着钱了就躁狂,没捞着的都抑郁,所有的人不是抑郁就是躁狂(是不是悲观了点哈),搞得什么“子”都没有了,只剩下“票子”像秋阳下的老虎,在大街上奔跑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02

“子”,到底是个啥

中国先秦百家争鸣,百子开花,满篇都是“子曰”。子来子去,这个“子”,到底是个啥东东呢?

两个字:“老师”

加个注脚:成功写出一部专著的读书人

子,就是老师。孔子就是孔老师,老子可不是“老老师”,老子非要叫老师,应该叫“李老师”

只能当老师,还称不了“子”。称“子”得写书,写书得自己写,秘书写的不算,花钱雇抢手也不算,写出来卖不出去的也不算,要自己写,写完要求这本书自己长腿跑天下,让所有读书人都知道你,才能称“子”

比如说,你可以读书读到拿起斧头去当木匠,做出来的东西能阴阳奥妙于一体,化天方地圆于鬼斧神刀之间,惊天地、泣鬼神。你不光做得出来,还能说得出来,说出来还用竹简一刀一刀传记下来,以一卷书的形式,将一个开天辟地有思想有文化的好木匠形象广告天下,让众人争相传颂,如此这般,你就能一“子”加身

你肯定猜到了我是在说鲁班。鲁班被封“子”,你该不会把他叫“鲁子”吧。人家鲁班可是王家贵族的姬姓,是姬姓里的公输氏,应该称他为“公输子”,他的著作叫《鲁班书》

要封“子”,先写书。所以,你去查某子某子的资料,介绍完某某人名籍贯生辰八字后,一定是介绍此人“著有《某某》书一卷”。这句话,才是硬核

有人笑了,啥呀,这不就是在说金庸、古龙、倪萍、莫言吗?他们是不是可以从金老师、古老师、倪老师、莫老师升级为金子、古子、倪子、莫子了呢

非也,非也,这些个玩意儿,古人看不上眼,那时候的人好思考、重学问,他们要的是独立先进的思想理念,比如尼采、黑格尔,卢梭如果放在中国,倒是有被封为尼子、黑子、卢子的可能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03

老子、孔子,完胜先秦百子

先秦产生了诸子百家,让人目不暇接,若论对当时社会进程的影响,以法家的韩非子为最。若论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老子和孔子为翘首,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没有异议

老子、孔子,大家都知道

谈大家都熟悉的大人物就是好,不用费口舌做一大堆基本信息介绍。比如今天的马云同学,走到哪里凭那一种外星系的脸,一看便知道,不需要主持人贴上一大堆排头。说到怪脸,感觉马云功成名就是有一点天意。你看中国古人在画大咖的时候,都喜欢往丑里整,古人叫这种脸为“奇人异像”,意思是说:人有本事长得都不像地球人。最喜欢这套理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民间有传闻,朱总招天下画家来给自己画像,谁画成高富帅就杀谁的头,最后看到下面这幅画的时候,龙颜大开,给获奖人发了大大的一个红包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朱总把这像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令文武百官前来观赏,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打江山的武将们一看就哈哈大笑,指着这画说“这是个啥玩意呀”,结果都被拉出去砍了,只有那些文人知道朱总心里的小九九,纷纷阿谀奉承一番说是“异人天像”,画得太像了,从此明朝进入文人政治。一直到朱总晚年,老朱同志一直认为自己就长这个样。上面这张画,是他年轻气盛刚刚得天下时的画像。到晚年留须后又找天下画家前来画像,这回大家都知道怎么画了,没人被砍头,个个得红包,经过多轮筛选,最后得奖作品为下面这一幅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其得奖理由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天女散花的技巧,大胆地在龙颜上运用了“麻子”的表现手法,将前辈发明的“鞋拔子脸”,拓展为一张“吊睛朱唇带须鞋拔子麻花脸”,据说此画家一生贫困潦倒,已染天花在身,后凭此画,终得封妻荫子平步青云。其实,那天在朝堂上,他所看到的朱元璋真人,是这个样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他之所以能在不怒而威的朱元璋眼皮底下,当堂把朱元璋画成如此一张“吊睛朱唇带须鞋拔子麻花脸”,除了有前车之鉴外,根本原因还是饿花了眼

打住,打住,这回扯远喽。今天写文老走神,快快说回老子和孔子力压诸子百家

老子李耳,大家都知道(又说了一遍)。老子凭什么成为百子第一呢,有朋友不服说孔子才第一,都可以,谁第一都可以,但是老子的书在国外比孔子的书好卖,《道德经》获得人类印刷品发行量第二名,第一名是《圣经》而不是《论语》,这是其一;孔子三千弟子孜孜以求才有今天的成就,老子孤身一人逍遥无为,丢下区区五千字就大功告成。你说谁牛逼

老子凭什么这么牛,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呀,《道德经》凭什么这么牛,因为《道德经》里的辩证法呀,辩证法谁都会有什么好牛,因为《道德经》里的辩证法是人类最早的呀。事情就怎么简单

老子《道德经》里的辩证法,是人类最早的辩证法。这个结论,其实是西方人给的。因为有一本中国书他们读不懂读不通,这本书叫《周易》。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是凭空而来,是存在历史传承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周易》里的阴阳辩证转化,就是老子辩证思想的根基,要轮人类最早的辩证法,理因归于中国的《周易》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说完老子说孔子。孔子卖得最好的书是《论语》(其实孔子干得最漂亮的一件是编写《春秋》)

《论语》又凭什么成为一本千年不衰的畅销书呢,凭的是思想(别以为只有暴力和色情能够横行天下)

大家都读过《论语》,轻轻问一句:《论语》里面是什么思想?我知道你答得上来,你还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大篇文章出来,但我再伸出两根指头,要你用两个字来说出《论语》的精神,你会选择哪两个字呢?我会选这两个字:中庸

孔子在《论语》中谈了仁、义、礼、信、智、勇、孝、耻。但所有的一切,必须符合“中庸”的原则,仁至义尽则可以杀身成仁。这种中庸的思想也不是孔子自己的原创,它的出处,还是那本外国人没读懂,中国人也不太懂的《周易》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

话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百子中最牛的老子和孔子,居然都不是原创,他们的核心理念居然都出自同一本书。这,你还只看到的是冰山一角,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中华文化思想,追根溯源,都会找到《周易》那本书里去,这本书,是咱们中国人的文化之根

哇塞,这么牛的书,它的作者一定是个什么子吧,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他啥子都不是

04

《周易》的作者为啥没封子

写到这里,今天话题的脉络大家也都看出来了:

>>老>>《周易》无

是围绕着“子”在说事

现在我们把话题落实到:

在以著书立说封“子”立万的时代,为啥《周易》比《论语》、《道德经》的地位更高,它的作者却没有封“子”?

首先,我们要来说说这个“子”

为什么古人不把“老师”叫“师”、叫“公”、叫“爷”、叫“大大”,非要叫个“子”???

原因来自于当时的爵位分封制

从商代起,中国出现一种爵位分封制度,以公侯伯子男将贵族分为五个级别

《孟子.万章篇》则有不同分法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不管怎么分,“子”是一种贵族爵位,一个人叫“某公”比如姜太公,表明他是公爵;一个人叫“某侯”比如西伯侯,表明他是侯爵;相对应的,一个人称“某子”,就表明他是子爵

看明白了吗:自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就有登天剃”,读书、著书立说,是改变社会地位,成为打破阶级天花板的天梯,是当时社会阶级流通的一条渠道

一个人能够著书立说并有足够的流量,不论出处,不论行业,均可被生活以“子爵”身份相待

一个人,迈过了“师”的门槛,达到了贵族的等级,但还不能达到“公猴”那么高的地位,相当于“子爵”吧。问题就这么简单

谈谈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说清楚了“子”,再来说为什么《周易》这本书没产生个什么“子”出来,就容易了

《周易》的作者是谁,是姬昌,姬昌是什么人,姬昌先是商朝的西伯侯,到后来,这个侯爷还自己给自己加了一级,荣升为“王”,叫周文王。已经是王的人,写出来的书就是“红头文件”,就是唐朝的《五经正义》,就是清朝的《四库全书》,这样的“王”,当然就不会降级叫“子”了

问题,就这么简单,一说就破[害羞]

目的无非是劝孩子们好好读书

《论语》《道德经》出了孔子和老子,《周易》咋就没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