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福州节日风俗

易水寒更新时间:文化 263 次
福州风俗主要为节俗、婚俗、食俗、传统技艺,具体如下:1、节俗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福州节日风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可以在通过搜索获得更多知识。

文章目录列表:

福州节日风俗

福州风俗主要为节俗、婚俗、食俗、传统技艺,具体如下: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扩展资料:

福州城市标志

1、市标——三山一水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2、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中国之首。宋时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许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园。它象征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福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福州结婚习俗

福建福州过年风俗

过年怎么过?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年夜饭、抢红包?过过这么多春节的你,真的知道福建过年的诸多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福建的过年风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福州过年习俗

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而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自然就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游子们无论多忙,那天晚上都会赶回家来全家团聚。旧日除夕夜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晚上焚香后,就可以一家子坐在桌边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清人吴续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道:“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则要办春酒,让女儿,女婿,外孙一起回娘家团聚。这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到处都是一番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而到了初四清晨,家家户户又要开始焚香“接神”,迎接廿四上天的灶王爷回銮视事。

初五又称破五,照例要吃米果。从初一到初四有太多的禁忌,到了初五就破除了,所以祭祀的供品可以撤,垃圾可倒,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到此春节结束。

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初八,顺星,群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的时候点四十九盏灯并放在各地,叫散灯。

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祭玉帝和天官。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二、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福建福州过年风俗

福州有什么风俗

1 宴席

谈谈福州传统宴会中的礼俗和禁忌

语言上的客套。设宴请客,客人来了,主人多说“劳驾,劳驾”,客人呢?遇寿庆抱拳说“拜寿”,时髦的说“健康长寿”;其他的喜庆均统说“恭喜”,唯丧宴,客人以肃然不语表示哀痛为佳,低头紧握主人的手,至多说一声“保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甚至“无声胜有声”。在宴会上,主人劝酒说“请重酌”,“没好菜,给侬骗啦”(因为收人家红包,只好谦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了”,不说“吃完了”(不吉利)或“吃真饱了”(粗鲁)。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待主人来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有小孩不懂规矩的,大人就会制止,这是待吃。不吃呢?不吃是最后一道“全头鱼”。全头鱼“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岂能吃掉?不吃,最后由主人收起,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盘碗碟的重与不重。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员来收时也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菜肴中宜与不宜。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桔汁鲳、炖鲳都与“娼”谐音,故不宜;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喜宴要有一碗太平燕,现在的寿宴第一碗是炒线面。面与命谐音,吃炒线面象征长命。

“依奶”(母亲)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依奶做八十”,所以为母亲做生日不是七十九岁就是八十一岁;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岁这一年也不做。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福州话中八十与“拔直”(死亡)谐音,做了八十便意味着“拔直”。其次,传说罗隐的母亲生前十分悍恶,死后被关入地狱,时年八十岁。

2 生活例习

福州习俗喜讲“三”

福州人喜红忌日

写“火”字忌用正贴

行走觑路忌“路踢”

穿衣何以多禁忌

只讲“好”而忌讲“完”

晾衣挂裤要避目

大门加避路直冲

扫地忌由内扫外

大厅各房应均衡

大宅最忌无后门

院内栽花忌出墙

打标为记齐守约

桃花不能插花瓶

“不买一个枕头”释

庭院不栽夹竹桃

门悬仙人掌握图吉

风筝忌落他人屋

杨梅不得送亲家

鞭炮不能断断响

灶口多喜朝向西

夜间叫人不叫名

饭碗忌用筷子敲

猪舌卖音称“猪赚”

牛肉何以多忌食

燕窠结梁应保护

忌将扁担当柴烧

度绳门扇使篾箍

度绳岂能做“细索”

拾“字纸”和“字纸炉”

石压失物做标记

渔家作客不翻鱼

渔家鸭蛋讲“太平”

鲳鱼忌请亲家母

婚嫁喜庆

从“六礼”衍生婚俗

男女当婚先“起帖”

三查六问选联姻

上盘礼和下盘礼

纳彩俗称为“答帖”

喜日要送“日子单”

洞房挂帐铺眠床

男家迎亲和接亲

从伴娘到男、女伴

男家亲迎新人来

外甥先来接新人

新人入门公婆避

新娘入门先坐厅

新娘出厅见公婆

婆婆加添“四季花”

伴娘喝彩下灶前

婚宴席上补见礼

婚宴席上茶三巡

婚宴全鱼留主人

新房要摆五子碟

洞房坐床和“合卺”

婚宴夕请“佳期酒”

客歌诗敲洞房门

婶母妗婆看嫁妆

洞房花烛亮天明

新娘试厨煮豆腐

亲戚朋友赠“花饼”

出阁之前先“试妆”

出门酒和回门酒

请回门和请简酌

新郎在岳家被“撮食”

元宵送灯盼添丁

嫁后过节不留宿

分娩期间食有忌

分娩三日才开奶

婴儿三旦“缚手关”

外婆“鸡米”挑头担

贺人添丁赠鸡面

三旦酒和满月酒

婴儿忌“称重讲肥”

婴儿多穿百衲衣

婴儿剃头分喜糕

婴儿择日抓周礼

祝儿健步“割脚筋”

外婆送来“状元灯”

牙牙学语先“领名”

婴儿穿戴绣“虎头”

乞拜神为寄儿女

做寿、禳寿和避寿

祝寿喜选“寿桃包”

生日吃碗“太平面”

做寿一起不能断

“送十”礼品要“十全”

3节庆日: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福州春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算起

那天要祭灶,但是福州的小年是腊月29(就是除夕前一天)

除夕晚上要留下一碗饭(意为年年有余)

初一人们不喜欢出门,呆在家里

初五要拜访老师

春节的习俗: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还有爆竹,年糕,初一早上的长寿面我就不说了.

4 谚语习俗(这个要好好学习,不然被人骂了也听不懂)

福州俗语、谚语:

十八岁见二十四代。(不懂又乱说)

棺材料做牙签。(大材小用)

贼去了关门。(亡羊补牢的意思)

安眠药落腹。(吃了定心丸)

鼓楼前拾柴配。(喻好友关系)

没水泅九铺。(一铺十华里,喻人机灵,办法多)

斧头打凿凿打柴。(一级给一级下任务,施压力)

过桥扔拐,船过水没痕。(忘恩负义)

企(站)高高山看凡间北子落难。(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见难不帮)

乌犬偷吃白犬当罪。(喻替死鬼)

头发青甲(相处)到头发白。(夫妻白头到老)有嘴讲别人,没嘴讲自家。(对己宽对人严)

鸭牳跟凤去飞。(喻不自量力,无自知之明)

养鼠咬布袋。(吃里爬外)

衔饭等配(菜)。(喻资金短缺,等着钱用)

开饭店怕大吃饭。(这种怕没理由,多余)

故(还)克(挤)中亭街。(最挤的地方)

水口差到闽安镇。(一在上游,一在下游,相距太远了)

鼓山尾凉风。(喻心宽,无后顾之忧)

盐瓮自生虫。(内部出奸细)

骑马连具(拄)杖。(太小心,胆子过小)

做马夫挨打,做大王又挨打。(左右为难)

江中不去讨,碗里相争吃。(喻不向外发展而在家里或内部争待遇、利益)

吃大猪料,叫猪囝声。(拿很高的待遇,只能做很少的事)

三十六扛箱拣了笔墨纸砚。(运气欠佳,拣来拣去拣个最差的)

肖蛇多心思。(善愁多感或心眼多)

曹操多疑。(喻疑心重的人)

程咬金三下斧。(做事没后劲)

去洪塘卖篦梳。(洪塘是产篦梳的地方)

和尚寺借篦梳。(和尚光头哪会备篦梳)

羊死目伓克。(不闭,喻不甘心)

一时韭菜一时葱。(变化多端)

上半瞑(夜)肖鸡,下半瞑(夜)肖鸭。(反复无常)

下界爷爬横头桌。(小人一时得志)

府里又误县里又误。(两头的事都没做好)

又浅又拍浅。(溢出,喻越穷越易遭损失)

犬囝抱过门限也要钱。(意即什么都讲钱)

犬藉虎威。(藉势欺人)

刘伯温寻没主。(找不到主顾)

没见严嵩先见严年。(要见官就要先见管家或秘书)

大王补库,弟子出钱。(官府做事殃及百姓)

有天没曰头。(太冤枉,太不合理)

手指做门闩。(不顶用或没办法而为之)

有锣有鼓有得对。(兴趣相同,意气相投好做事)

刣死鸡救活鸡。(放弃没希望的去救有希望的)见了先生就看命。(不管有用无用都去问,都去做)

打落身(人工流产)以为做喜事。(把坏事当好事看)

到你做岁(除夕)天没月。(做事落人之后总做不成)

铁打延平府,纸糊福州城(南平难攻,福州易失)。

眠床下踢毽平平悬(床下踢毽子同样高,不分高低)。

七哥问八哥共汝差不多(保守者只求不比人差就行)。

心肝搭搭,伓惊菩萨(问心无愧,不怕鬼神)。

十八岁见二十四代。(不懂又乱说)

鸭牳跟凤去飞。(喻不自量力,无自知之明)

鸡歪怪桶漏。(指没把事情做好,却怪环境因素)

福州有什么风俗

福建独有的传统节日

福建传统节日有:拗九节,武夷山柴头会,蜡烛会,中元节,妈祖节等等。

1、拗九节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2、武夷山柴头会

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迫使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用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

3、蜡烛会

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家喻户晓的传统民俗活动蜡烛会。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其规模和影响,堪称闽北之最,深受武夷山人的欢迎。

4、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5、妈祖节

妈祖节,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海民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人们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福建独有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