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纲领有(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为)

木烑华更新时间:文化 291 次
浅谈《大学》的“三纲领”:领读人,颜炳罡,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领读人

浅谈《大学》的“三纲领”

颜炳罡,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会长等。

《大学》一书,其主旨在于阐发儒家思想的义理纲维,即“内圣外王”之道。总括地说,就是“三纲领”,细说就是“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总纲。只要抓住了这个总纲,就可以举一纲而八目张。

在三纲领之“明明德”中,前“明”是动词,“明德”是名词,“明德”即洁净清明之德,“明明德”即发明、光显天生的洁净清明之德。而“亲民”有两解,依程伊川、朱熹解,释“亲”为“新”,“亲民”即“新民”,使百姓革故鼎新、化民成俗;依王守仁,则视“亲民”为“亲近于民”,即孔子的“安百姓”、孟子的“亲亲仁民”,笔者认为王说为优。“至善”是圆满的善、最高的善,是人的理想境界。“止于至善”就是说人的生命止于无限展开的道德努力中。至善无休,何止之有?止于无止,方是真止。如同《易经》六十四卦,“既济”而“未济”。因此,大学所阐发的道理,在于彰显自己洁净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体贴百姓,在于使自己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大学》中“知止”二字绝妙,为其秘诀,不可不详察深知。不“知止”,人无定向,六神无主,无所适从。“知止”尤其知“止于至善”,人之精神生命即知道为何而生,因何而生,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止于至善”将人之真实精神落实下来、安顿下来,拨云雾而见青天。

“知止”有无限之意,也有有限之意。“至善”即无限之意,没有至善,人就不能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然而,只有无限意,一味突出无限,往往会茫荡虚空、了无实际,不能脚踏实地、笃实践履。

“知止”的另一意即当下“知止”,止在当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知止”并非一味好高骛远,相反,当下即是,从自我、从现在做起,完成应有的社会角色,尽到个人的社会责任,这就是“知止”,知止于所止。只有知止于所止,只有从当下做起,才能谈得上“至善”。

“知止”就是使人生有目标。人生一旦有了目标,当然就会确立自己的奋斗方向。有了这个奋斗方向,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面对任何威胁、利诱都会心态平静,都会心安理得、泰然处之。而人只有在遭遇任何情况,无论是颠沛之中还是造次之际,都能心安理得的时候,思虑才能深远,才能规划人类的前途,规划自己的未来,而做好了这些规划,才能有所成就。

孙中山先生是《大学》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面对破碎的山河、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孙中山先生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绘制了中华民族未来的蓝图,并用一生来践行“天下为公”的使命。这就是“大学之道”。

今日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中,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早已实现。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交汇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限力量。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主委致辞

浅谈《大学》的“三纲领”

民革济南市委会主委 王伯芝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在全国人民喜迎二十大、各民主党派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的时刻,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大明湖畔、静谧的尼山书院,组织参与团结读书会,共同品读儒家经典《大学》,以文化涵养道德,以经典浸润人生,以书香助力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大学》:“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儒家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共识。修身是对道德素质的塑造和培养,是实现人生价值与达到完善人格的根本。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中国人的重要修身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大学》通过见微知著、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的阐发,为国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精神底色,从内在品格修养到“推己及人”的公共意识,再到“止于至善”的高妙境界。

我们组织共读《大学》,就是通过与经典对话,以古圣先贤的智慧,灌注脚踏实地的底气和奋进新时代的生气,持续增强文化自信,持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讲好中国故事、阐扬时代精神,以坚定的脚步奔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市委会共读

浅谈《大学》的“三纲领”

民革济南市委会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浅谈《大学》的“三纲领”

民革济南市委会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合影

【民革济南市委会】

民革济南市委会自1979年成立济南工作组、1980年成立筹委会、1984年7月召开民革济南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以来,迄今已九届。截至目前,市委会共有党员861名,辖8个总支部、1个基层委员会,50个支部。

近年来,市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初心使命,赓续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创新,高水平推动参政党建设,积极探索开展“三个问题”大讨论等系列宣讲活动。

市委会建立了“5+N”参政议政工作平台、社会法治共建实践站社会服务平台、省市同城共建组织工作平台等,先后被民革中央评为祖统工作、机关工作、组织工作、参政议政工作、社会服务工作5项全国先进集体,1人荣获“民革榜样人物”,3个支部荣获“民革全国示范支部”,3个支部荣获“全国优秀民革党员之家”。

市委会始终高度重视党派文史和理论文化建设等工作,先后创作了《走向共和国》《五三》《水调歌头·战瘟神》等作品。近几年,市委会又推动建立文史研究会(现更名为文史委员会)、中山书画院、“同文雅集 雨滴沙龙”文化阵地、“中山义工”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团、孙中山研究小组等文化阵地和平台,创办内刊《济南民革文史》,在文化建设、文史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成绩。

学习感悟

民革济南市市中区总支部主委 陈淑平: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儒家经典《大学》如潺潺溪流,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在人生中给予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读《大学》中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启发我: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如何“修身”?

《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就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下功夫,尤其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武装头脑的“根”和“魂”,时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真正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初心镌刻于胸、将责任扛在肩上,用奉献担当使命,用奋斗书写人生。

民革山东省直金融支部主委 张少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当我听到有人诵读国学经典《大学》中的语句时,心中便不由升腾起一种浩然昂扬之气,身心和神态也不自觉地端正起来,这或许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力量。

在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中,关于《大学》三纲八目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但追根溯源,其正德修身、为国为民的根本宗旨却从来没有改变。晚清名臣左宗棠年轻时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以自励。几十年不以卑贱困苦而忘国,69岁时,面对沙俄和阿古柏武装占领新疆,他力排反对之声,说道“西事艰阻万分,我独一力承当,亦是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于儿孙,留些榜样在人世”,不顾身老多病,毅然出征,为国家领土完整立下千秋功业。

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浮躁之气和焦虑情绪,研读《大学》不失为甘药良方。“格物致知”使人专注笃静,增长智慧;“修身至善”使人心态平和,有助于社会和谐;“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有利于客观对待事物,从而化解诸多矛盾与冲突。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品读经典,践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激活其生命力,我想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诠释。

民革济南市中山支部主委 刘 斌:

孙中山先生给予《大学》很高的评价: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读懂了《大学》,就抓住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大学》所讲的“修身”就是改变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变环境。人生在世,都要与自身和环境打交道,改变、精进自身修养,则是改变环境的根基。孙中山先生说:“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大学》被称为“大人之学”或“君子之学”,激励着中国人将“修身”作为文化习惯,将“齐家”作为政治实践方式,以“治国平天下”的兴邦大业为己任。《大学》所提倡的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胸怀家国天下的远大抱负依然符合当前的教育观念,对培育有较高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价值。

民革济南市历城区社会法制支部主委 袁振鲁:

《大学》开宗明义,将“亲民”作为明德之路置于篇首,是中国传统亲民思想之肇始。孔子提倡爱民、保民、仁者爱人,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孙中山先生民生、博爱的“天下为公”,无不闪耀着民本思想的人文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优秀的文化是生生不息、不断创新性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民思想的传承和升华。

优秀的文化是适应时代,不断创造性转化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胸怀,将“教化民众”的传统统治思想,转化为“以人民群众为师”的人民中心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是有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夯实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迸发出年轻的生命力量。

民革济南市承文支部主委 辛成志:

在《大学》的“八条目”中,做人处事的根本在于修身。格物与致知是推究自己所知的善,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觉悟;诚意与正心,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通过自己的言行修养推己及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其实,只要改变了自己,我们的世界也在悄然地改变。这是中国人的修身方式,更是中国人的使命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交汇处,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革济南市嬴城支部入党积极分子 王成瑞:

关于“慎独”,历代先哲多有论述,《大学》更是反复强调“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慎独,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自觉与精神自律。

何谓“慎独”?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操守,是“慎独即不自欺”的诚意,是“处世当无愧于心”的磊落。

为什么要“慎独”?不独处时,“慎”多半是表面的伪饰,经不起时间和空间考验。这时候的“慎”不为修身,多为标榜。而独处时,能否守住初心,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诚于中,形于外”,方是考验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

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诚意、正心”,既要有敬畏的深刻体验,也要有端正的外在修持。慎独,应做到专心“格物”,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研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才能“致知”。慎独,应让自省成为自觉。无论群居与独处,都应慎终如始,让反思内省成为一种自觉的修身方式,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无论身居幽谷还是闹市,都应清醒的“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