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青海的端午节风俗,青海特有的民俗节日

学游泳的猫猫更新时间:文化 199 次
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地区的人过端午节吗?这个肯定也是要过的啊,端午节这天,藏族同胞会制作各种美食和美酒,大家在节日中相互祝福和庆祝。

部分网友在问小编关于“青海的端午节风俗,青海特有的民俗节日”的相关问题。小编经过对网友的疑问收集了下面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学习。

文章目录列表:

青海的端午节风俗

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地区的人过端午节吗?这个肯定也是要过的啊,端午节这天,藏族同胞会制作各种美食和美酒,大家在节日中相互祝福和庆祝,希望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下面给大家分享藏族端午节祝福语以及节日的基本流程。

藏族人过端午节吗?

肯定过啊!

青海藏区的藏民端午节,其实就是青海端午节的缩影,一个词概括:简单。

不过,老廖要是在家过端午的话——更简单,哈哈。

我们一起来看看藏区端午民俗吧。

过节,一般都要提前一天准备,扎西的奶奶买了韭菜,我看见那么多韭菜躺在桌子上,完全不明白她要做什么?

我已经不吃韭菜几十年了,完全不吃韭菜包子,饺子,韭菜炒鸡蛋,韭菜盒子在俺眼里都一样——不吃!

为啥不吃,早忘了,肯能拉过一次肚子,或者听说对肠胃不好吧。

把新鲜韭菜切碎,然后放进大吕锅里,干什么?

卓格说要准备第二天的“插柳”,整个村子里也没有柳树啊,去找柳树吗?

原来韭菜不是用来做馍馍的材料,而是做韭菜盒子的重要核心原料。

插柳也是个虚拟的说法,在门头上放树枝就好了,并不是非要柳树枝条。

听说还要戴香包,有的人家是自己做的,有的人家是买的香包,小娃娃才这样过节,大孩子就不用这样了,但是多大才算“大孩子”也不清楚,哈。

不仅仅是戴香包,还要穿新衣服呢,扎西可是从头到脚的崭新啊,太奶奶给他洗脸,他很不情愿。

太奶奶把所有的香包都亲自给他戴上了,其他小孩才戴一个,他戴了三个香包呢!

拍照:不是为了留作纪念,而是发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扎西的爸爸妈妈在西藏打工;东珠才人家的小娃娃父母也在外地打工,有微信了,大家可以视频,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方便地实时发送照片过去。

东珠才人把香包放在地图册的青海这一页拍照,这个寓意真的是太明显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夫妻们会牵挂留守在村子里的老人,孩子和亲人啊。

藏区端午食品:

凉面:这里的凉面配料有热油浇过碎韭菜,醋,辣椒酱。

每家的凉面也不同,尼玛爷爷喜欢吃细面,其他人家喜欢吃粗一点的面。

凉粉:作料同上。

韭菜盒子:每家提前一天做好了,第二天还能吃一天,我连续吃了三顿韭菜盒子,基本把我几十年的韭菜盒子都补足了。

每家的韭菜盒子也不同,扎西家的韭菜盒子,我喜欢吃“外包装”,面很酥香;尼玛爷爷家的韭菜盒子里还放了些肉丁,如果是热的会更好吃。

粽子:有的人家会做,不是每家都会做。

农村的食品大部分是自己制作的,不像城里都是去超市买现成的。

青海藏区高海拔,土地并不适合种植业,藏民仍然以放牧和畜牧为主,种植为辅,因为物产并不丰富,所以端午也相对简单。

每家每户在端午就这样平平常常地过了。

扎西的爷爷奶奶仍然属于中年劳动力,在给家里准备够了充足的食物后,喂好了livestock牲畜后,留下了足够的凉面和蔬菜,家里只有太奶奶和扎西,还有我们了,他们就又出发去挖虫草了,前一天他们一根也没有挖到,能挖虫草的日子不多了,没有人会放弃这个关键的时光。

尼玛爷爷在家给孙子洗衣服,为什么是男人洗衣服?因为他的腿不好了,奶奶身体还行,奶奶去山里挖虫草了,所以看小孙子和做家务的事情就由他来承担了。

老廖在尼玛家吃了一大碗凉面(确切地说,是一大碗和一小碗),听了尼玛爷爷一箩筐当地的情况叙述,肚子和脑子都饱饱的了。

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欢迎你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你那里有什么端午风俗?

有什么端午节发生的事情是让你记忆深刻的呢?

据我的考察,不仅仅只有藏族地区的人这样过节日,大部分的青山地区的人们都是这样过端午节的。

青海的端午节风俗

青海特有的民俗节日

青海的重大节日有燃灯节、土族波波会、圣纪节、热贡六月会、青苗会等。

1、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2、波波会是我国少数民族土族的一种民俗活动,在波波会期间,群众会给男孩子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在观看时被勾掉魂魄。

3、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4、热贡六月会是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市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5、青苗会是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择日举行。源自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的风俗有藏族的燃灯节、土族的波波会,还有圣纪节、热贡六月会等。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俗风情。

青海风俗都有什么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及饮食特色。

1、青海的特产

青海特产有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达木枸杞(柴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黑枸杞,红景天,秦艽等。

2、青海的饮食特色

手抓肉、烤肉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都是青海的特色美食,酿皮、酸奶、甜醅被称为青海的甜点三宝。

3、青海的旅游景观

青海旅游资源丰富,青海湖、孟达林区、塔尔寺、三江源、茶卡盐湖、东关清真大寺、瞿昙寺等,都是知名的旅游打卡圣地。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后来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江边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也看做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挂荷包和五彩丝线、点雄黄酒、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五彩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7、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8、吃五毒饼,画五毒图。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