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厦门民风民俗(厦门当地风俗和注意事项)

相思剪作愁更新时间:文化 157 次
摘要:闽南地区的粮食物作主要是水稻,所以人们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闽南人喜欢用早稻的灿米煮干饭,用晚稻的粳米煮稀饭,用糯米做一些礼仪食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厦门民风民俗(厦门当地风俗和注意事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可以在通过搜索获得更多知识。

文章目录列表:

厦门民风民俗

摘要:闽南地区的粮食物作主要是水稻,所以人们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闽南人喜欢用早稻的灿米煮干饭,用晚稻的粳米煮稀饭,用糯米做一些礼仪食品。但由于各地的具体环境有些差异,所以,各地的吃法也略有差异。在闽南的沿海地带,可能是由于人多地少,且多旱地与沙地的缘故,人们通常是早晚吃俗称“糜”的稀饭,中午才吃俗称“粒饭”的闷煮的干饭,而且多吃俗称“番薯糜”或“番薯签糜”的地瓜稀饭或地瓜干稀饭。下面就随本文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厦门的饮食文化特征吧!饮俗茶俗厦门人有喝早茶的习惯。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民国时期,厦门市区经营茶叶的茶庄茶行有三四十家,烟摊、食杂店也兼卖茶叶。人们饮茶成风,有的在家,有的到“茶桌仔”去吃茶。所谓茶桌仔,多在小巷小店面摆几张桌子几条板凳泡茶供客,该俗兴起于清末民国初。茶桌仔也往往是“讲古”场。一壶茶慢斟浅酌,听“讲古仙”讲《三国》、说《水浒》;还经常能听到不少奇闻怪事、民间传说、最新消息。抗日战争前有比茶桌仔规模大的茶园,如“中华茶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集体经营的“茶室”、“茶人之家”等。1979年后,茶馆、茶室、茶艺馆纷纷开张;许多宾馆酒楼兼营早茶,还有午茶、晚茶。在家里或上茶桌仔吃早茶常有“茶配”(即配备的茶点),如油条、炸枣、发_或其他糕点,可以代替早餐。自用或待客的茶点是花生糕、贡糖、蜜饯等,以甜品为主。至80~90年代,宾馆酒楼的早茶或午茶晚茶已演变为风味小吃,闽粤港式都有,并成为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和民俗活动,是传统茶艺文化、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物。

酒俗每逢节日喜庆,厦门人有饮酒的习俗。春节期间,厦门旧俗有请吃春酒迎春。端午节“饮雄黄酒,并以酒擦儿顶、鼻,巽房壁、床下以去五毒”。有的在端午正刻用雄黄泡烧酒遍洒环境及潮湿之地,以灭孑孓蚊蝇,甚至用雄黄酒在黄纸上书“渐耳”字样的神符贴在门后,说是防邪鬼入侵。中秋佳节搏饼、饮酒、赏月。除夕喝团圆酒,全家大小都要喝一些,不会饮者以茶代酒。而老人常遵古习俗喝“屠苏酒”或“五加皮酒”。屠苏酒用赤术、桂心、防风、桔梗、首乌、赤小豆等中药浸酒而成,“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五加皮酒“浸五加皮及一些药,皆有神效”。

订婚时,有“订婚酒”;结婚时,办“喜酒”,入洞房还有“交杯酒”。生男育女有做“满月”(弥月)、做“四个月”、做“度际”(周岁)等,均办“喜酒”。还有做寿庆的“寿酒”。灵前墓前洒地的“祭奠酒”。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无酒不入,成为旧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酒俗有所废,有所不废。

此外,还有送行的“顺风酒”,迎归的“洗尘酒”,都是民间酒俗。杯酒交友,杯酒言和,这也是厦门酒俗。旧志载:“间以负气相角,睚眦小忿亦可杯酒言消。”

凡是喜庆宴会必有酒,“无酒不成宴”。所以称宴席为酒席,而且第一杯酒要先喝红酒(葡萄酒),取“红事”之意,此俗沿习至今。丧事也要请喝酒,“初丧置酒召客”,祭鬼敬神,祀死人,同样离不开酒。

把酒作为补品,称药酒为补酒。许多家庭根据配方,自泡药酒。每逢寒冷节气进补时,都要喝些补酒,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平时也少量喝点。产妇一般都要喝“老酒”。“老酒”是用糯米酿制而成,度数低,营养高,味道香,口感甜。厦门的小孩在青春发育期(俗称“转大”),也要吃补。在鸡鸭、排骨等炖品中掺些“老酒”或“药酒”,认为可以补上加补。

结婚酒席,讲究礼节,先由新郎家长致欢迎词,然后举杯敬酒,第一杯是红葡萄酒。宴席中必具鸡汤,这道鸡肴一出,新郎新娘就要双双到各宴席敬酒。新郎、新娘酒量不大的,可以由“新郎伴”、“新娘伴”代饮。双方家长也有在新郎、新娘敬酒后到至亲或同辈宴席敬酒致谢。其他宾客也向新郎新娘和双方家长敬酒祝贺。

斟酒以八成为礼。“七分茶八分酒”就是此意。常说的“满上满上”,也是斟上八分而已。

“无三不成礼”。在宴会上,第一杯是敬酒,第二杯常言好事成双,第三杯是所谓无三不成礼。酒席上常说的“酒过三巡”,也是此意。在祭天地、敬鬼神时,也有用拇指和中指在酒杯中沾一沾,然后向天连弹三下或向上、向前、向后各弹一次,以三成礼。

食俗日常餐俗厦谚:“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俗话的“日食”,是指一天三餐的饭菜;平时讲的“吃饭”,也是米面、粥饭、菜肴的总称。厦门餐俗为一日三餐,中午吃干饭,早晚吃糜(方言,粥的意思)。糜有多种:

番薯糜,用鲜地瓜切成块或刨成签条状;也有用圆形或签条状的地瓜干与粳米一起煮。咸粥,有“芋粥”、“蚝仔(牡蛎)粥”和“鱼粥”,还有“鸭肉粥”。一般用“秫米”(糯米)与鸭肉及配料煮成,快熟时放些芹菜珠(粒),吃时附加些炸豆干粒、花生粒和“葱头油”,撒上胡椒粉,外加“油吃_”(油条),色香味齐全,很有特色。

甜粥有用绿豆和糯米掺糖炖的绿豆粥,一般是在夏令暑热时吃,有清凉降火作用;用龙眼干(桂圆)肉和糯米加糖炖成的龙眼干粥,常在冬令寒冷时吃,有补血益气的作用。

咸饭,有“芋饭”、“菜豆饭”、“高丽菜(甘蓝)饭”、“菜头(萝卜)饭”、“芥菜饭”和“油饭”,以菜为主,俗称菜饭。用以上不同蔬菜,分别掺些蚝干、虾皮、肉粒与粳米或糯米,先油炒后煮熟;“油饭”也称“秫米(糯米)咸饭”,配料比较考究,除肉粒、蚝干外,常加些虾米、香菇、栗子或莲子,类似肉粽配料,油较多,用文火炒至熟,故称“油饭”。吃菜饭时都要撒些葱头油、胡椒粉。甜饭一般是甜糯米饭,俗称“秫米糕”,简称“米糕”。用红糖蒸的称“红米糕饭”;用白糖蒸的叫“白米糕饭”,其中也常放些红枣、桂圆干。

早餐下粥的小菜很有特色,如“荷仁豆”、“大碰仁”、“炸仁”、“菜补蛋”(萝卜干炒蛋);酱菜的品种繁多,有“笋菜”、“荞头”、“酱姜”、“菜补”(腌萝卜条)、“酱瓜仔”、“豆汝”(豆腐乳)、“荫豉”(黑豆豉);还有“麦螺”(黄泥螺)、“咸鸭蛋”、“香菇肉酱”以及肉松、肉脯和“油吃_”(油条)、豆腐等。

中午下饭的家常菜主要有:“豆干炒芹菜”、“豆菜(绿豆芽)炒韭菜”、“蒜仔炒肉片”、“苦瓜煮蚝干”、“槟榔芋封肉”、“大蒜煮米血”,米血是用猪血或鸡鸭热血淋在碗装的糯米上蒸熟凝固,切成片块与青大蒜炒煮。还有“白鱼(带鱼)煮青蒜”、“小卷仔(小鱿鱼)炒青椒”、“加力鱼炖肉”、“清蒸白鲳鱼”、“糖醋(马鲛)鱼”、“鱼煮咸菜”、“红糟腥仔鱼”、“清炒墨鱼”(目鱼)、“红烧鲫鱼”(福寿鱼)、“红烧丝定鱼”、“油爆虾”等。汤菜有“鸭蛋黑木耳汤”、“菜头肉骨汤”、“小肠花生汤”、“猪血汤”、“鸡鸭腹内汤”、“蚝仔滚(仁)汤”、“鱼、肉丸汤”、“猪肚莲子汤”、“简仔蚬汤”、“沙拉汤”(黄蚬)、“蛏仔汤”、“文蛤汤”等。

除三餐外,还有点心,如“黄花鱼煮面线”、“仔煮米粉”、“蚝仔煮面线”、“竹蛏米粉汤”、“虾仁米粉汤”、“豆签汤”等。市面也有现成的“扁食汤”、“卤面”、“沙茶面”、“烧肉棕”、“肉包子”、“炸枣”、“发糕”、“豆腐花”等小吃点心。

年节食俗春节吃年糕。厦门的咸年糕是以粳米水磨粉蒸熟而成。有金瓜(南瓜)_、菜头(萝卜)_、芋_。甜糕用糯米蒸制。

春节、清明、三日节(三月初三)吃薄饼。厦门人之所以叫薄饼,是因为有“婆饼”(老婆做的饼)的典故,后将“婆”讹为“薄”;更因为烙制的面皮特别薄,与其他地方不同而改叫薄饼。薄饼的馅用高丽菜、冬笋、胡萝卜、青豆荚、豆干、青蒜切成细丝,再掺进虾仁、蚝仔,用重油炒,然后熬烂成薄饼菜,用薄饼皮卷着吃。佐料有虎苔(海苔)、香菜、蒜白、芥末、甜酱、辣酱等。

年初九“天公生”,民间要蒸龟、桃、牵、鱼、圆,即用糯米粉泥做成皮,馅为绿豆蓉、黑芝麻、花生酥。包好后,用雕有寿龟、寿桃、牵(钱串形)、鲤鱼图案的木模压印后蒸熟。圆是染红色的糯米包,也是用手工做成。

上元、半年、冬至吃汤圆。上元“以米团祭神及先”;六月“十五日造米圆祀神及祖,名曰过半年”;“冬至?舂米为圆”。米团米圆象征团圆。在吃法上有内馅(猪油芝麻、花生酥、豆沙)的汤圆常煮汤吃,而无内馅的(实心的常用糖蜜之,俗称拔糖膏)则干吃。

二月二吃蚝仔饭。“为各土地神祝寿,家造蛎房饭为供”。蛎房饭俗称蚝仔饭。这是厦门独特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五月五日端午?粘符制采胜及粽相馈遗”;“六月六日,以黍为粽荐土神”。各地端午节吃粽多沾糖吃。惟厦漳泉为“碱粽”。而六月六日制粽则更具特色。

中秋吃月饼。中秋吃月饼全国皆然,而“搏会饼”惟厦门有此风俗。月饼而外,吃番薯、芋,也是厦漳泉的食俗。旧志载:中秋“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

重阳吃栗子糕。厦门的“栗子糕”类似临安(今杭州)的重阳糕,“以糜栗为屑”黏于糕上,重阳节日,摊贩才有制售。旧俗以之供献塾师。

立夏吃苋面。立夏吃苋菜面也是厦门特有的食俗。

重阳、霜降、立冬进补,有“一年补趟趟,不如补霜降”,“一年补常常,不如补重阳”和“补冬”的俗谚。厦门人进补,用牛羊鸡鸭加“四物”(归、芪、芍、地)炖吃,还佐以药酒。

年夜饭要有火锅,以便围炉团圆。必须有鱼,象征年年有余,还要吃用开水冲烫的“血蚶”(银蚶)。有“蚶壳留过年,来年赚大钱”的俗语。

素食习俗厦门民间有不少素食的习俗。一些虔诚的善男信女每逢佛祖生日、忌日斋戒,就要持斋吃素。在家信徒的斋日,俗称“吃花菜”:有每月一斋日,即初四或初六或初十日;有四斋日,即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还有六斋日、十斋日等;有三长斋月,即逢正月、五月、九月的半个月(初一至十五)为持斋日;有在六月吃“雷公斋”,俗称“六月素”;还有吃长斋的,多数为老年信女。旧时厦门有“安乐窝”素斋馆,颇有名气。

饮食禁忌厦门人在吃饭后,碗里不能留下饭粒,否则,小孩要受到长辈的指责;大人或是客人,也会被认为“歹样”、“歹看相”或“没教示”。吃饭不能乱丢饭粒,吃到砂子,只能把砂子捡出,不许连饭整口吐出。

厦谚:“七分茶,八分酒”,即斟茶只能七分,斟酒只能八分。斟满易溢出,弄湿客人衣服,造成失礼。

忌把筷子插在碗中,因与丧俗“拜尾饭”时饭碗中插筷一样。

忌用筷子敲碗,因只有乞丐才用筷子敲碗挨家讨吃。

忌用长短筷,认为一长一短,意味着主客之中必有一个短命早逝。

忌用杂色筷,一根一种颜色,意味着家里人不和睦。

忌出现“截筷”,即两人同时出筷形成交叉相截,造成尴尬局面。

忌出现“泪筷”,即挟了一筷子连菜带汤,象泪水滴滴嗒嗒掉个不停,令人嘲笑。

忌用筷指人,讲话不能舞动手中之筷,更不许用筷指着别人,厦俗认为这是不尊重别人,极不礼貌的表现。

避免“迷筷”。筷子伸向菜盘,踌躇不决,不知夹取何物,称“迷筷”,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不能舐筷。当众舐粘在筷子上的食物,有失文雅。

不用推拉筷。为自己或让别人方便,用筷子推拉盘碗是不礼貌的举动。

忌先动筷。宴席开始,客人不能先动筷,要等主人敬请或长者动筷后再动,否则也是无礼。忌用筷夹断寿面。寿面越长越好,意为长寿,夹断被视为不吉利。

喜庆忌用白筷,除象牙、银筷外,要用红筷,因办丧事用的是白筷。但对年逾八旬老者举办丧仪时,可以用红筷,而且常有人争相索取这种红筷,意为活人托老人的福。

忌六九碗。餐桌上菜肴避免6碗或9碗,6碗被视为“活祭”;厦门方言“九”与“狗”同音,因而忌之。

客未离席前,主人不能收拾碗筷盘碟,否则有失礼节。

忌托碗底。端碗时,大拇指要搁在碗沿上,如把手指都托在碗底,会被斥为“乞丐相”。

忌汤水碗外向倾倒,俗谓类乎施舍乞丐。

厦门小吃小吃是厦门食俗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由于厦门小吃体现了厦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其品种的丰富多样,全国罕见;也不仅由于厦门小吃的风味独特,令人难忘;更因为对厦门人来说,小吃既可是点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没有一个厦门人不吃小吃,它已经深深溶于厦门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习惯,一种民风。厦门的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的烧肉粽、鱼丸汤、虾面、薄饼、芋包、蚝仔煎、韭菜盒、土笋冻、沙茶面、油葱米果、炒条;甜食的花生汤、圆仔汤、贡糖夹饼、炸麻花、栗米炸、炸枣、炸蒜、面茶等最为长盛不衰。而且,不少具有传统特色的小吃名点,逐渐演进为精致、小型、高档、多样化的菜肴而跃上正规宴席,登上雅之堂。

1、土笋冻

土笋冻是闽南的特色小吃,以泉州安海的土笋冻最有名最好吃。相传郑成功攻打台湾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他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当时驻军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来大量的土笋充当食物,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用餐,有一天,他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已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味道比土笋汤还鲜美,后来,土笋汤就改良成土笋冻。安海土笋冻就这样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安海土笋冻。

2、沙茶面

厦门的沙茶面和南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南多华侨,闽南先民们漂洋过海,定居南洋,但始终保持着与故土的血脉联系,海外交通,舟车往来,未曾断绝。许多海外饮食都辗转流传于闽南,沙茶便是由马来华侨(一说印尼)传入厦门的。南洋有“沙茶糕“,”沙茶虾“等等美味。这“沙茶”传到厦门,却一头跳入汤锅,做成了滋味浓厚的面汤——沙茶面,其味道鲜美醇厚,甜辣可口,尝过的人就大多会为这色泽红黄、鲜香微辣的美味所倾倒。

3、春卷

春卷,又名薄饼,是闽南一道传统美食,清明时节往往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的来历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同安的理学名宦蔡复一在外省署理总督时候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蔡夫人担心长此以往,丈夫会饿坏身子,想出一办法:用面皮包上菜肴,让丈夫可以右手执笔,左手取食,十分的方便,这也就是薄饼的原形了。

4、花生汤

厦门花生汤用料简单,煮法却考究。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开水浸泡后去膜,加水置砂锅内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续水熬至花生烂透为止。然后食用时配佐甜咸点心,如油条、炸枣、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等均是上品。

5、海蛎煎

海蛎煎选用海蛎中的上品”珠蚝”(一种较小的海蛎)为主要原料,把鸡蛋、地瓜粉和切碎的大蒜调匀,然后用适量的猪油在锅里煎至两面酥黄。吃时,以蒜泥、芫荽、沙茶酱等为作料,方能达到香脆细、美昧可口之功效。

在台湾,蚵仔煎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民间传说,公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在缺粮时急中生智,索性将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6、炸五香

炸五香系将瘦肉配上青葱、扁鱼、荸荠、鸭蛋、味精、上等酱油、白糖、五香粉。搅拌均匀,用豆皮包成卷,入油锅炸熟。切成小块,食用时配上沙茶酱。红辣酱、芥辣、萝卜酸、芜英、甜酱等佐料,味道更加鲜美。

7、厦门烧肉粽

之所以加上定义厦门烧肉棕,主要是肉棕各地皆有,但厦门制作有其特点。厦门肉粽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多以香菇、虾米、栗子、猪肉、糯米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鲜粽才下锅烧,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蓉、红辣酱、调味酱油、芫荽,真是味道可口。需提醒一点,肉粽要趁热吃,否则味道大减,因此烧肉粽,名副其实。正宗厦门烧肉棕,一定要选用五花肉来做,慢火熬就,肥而不腻,加上海鲜干货,味道鲜美香味四溢。历来最知名好清香,做肉棕起家,早年华侨从码头带好清香肉棕出洋。

“好清香”早期坐落于厦门市大元路32号,旧称“赖厝埕”,乃40年代王朝基先生创办。以经营饶有风味的“烧肉粽”、“芋包”等小吃见长于世。50多年前位于大元路的“好清香”仅是一家小店,如今已是厦门第一座多功能风味大酒楼,占地3000平方米,一次性容量近千名,有小吃快餐厅、酒吧、多功能宴会大厅等,名师掌勺,以自己独特的厦门风味系列,成为当今厦门菜之典型代表。“鹭岛风味香”、“海蟹糯米粥”、“吉利甘露球”、“银丝烩金钮”、“烧肉粽”夺得全国烹饪大赛的金牌。

8、马蹄酥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厦门民风民俗

厦门当地风俗和注意事项

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

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踏青(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上元节又称“ 灯节 ”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厦门话将门槛叫“户磴”。在俗信中,不但门有门神,门槛也有“户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欢会踩踏或蹲坐在门槛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断训斥 。不准其踩门槛。商店的门槛,更忌踩踏,无论有意或无心,被店主看到,总要皱起眉头,好似一天的买卖就此给砸了一般。游客购物时要注意。

扩展资料:

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厦门

厦门的风俗文化特色

1、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即使这天是农历腊月三十,人们也习惯称为“二九暝”)或“年兜”。

2、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

3、吃年夜饭时,一定要“添碗筷”。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到中国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闽南的老人家,是不会在除夕夜洗衣服的。除夕当天,家中的长辈就会早早敦促晚辈沐浴更衣,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入夜前完成,并在那之前把衣服洗晾起来,不能湿漉漉地过年。

5、除夕围炉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祈求长命百岁。之后有的人会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厦门风俗文化介绍

民俗文化:

中秋博饼,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民俗文化:

中秋博饼,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文化遗产:

厦门市入选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有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答嘴鼓,漆线雕,童谣(闽南童谣),讲古,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饼,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抬阁(海沧蜈蚣阁),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