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陕西社火的风俗,陕西省最出名的社火

自在仙更新时间:文化 151 次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

下面小编就为“陕西社火的风俗,陕西省最出名的社火”的相关问题。为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为大家解答疑惑。

文章目录列表:

陕西社火的风俗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

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图腾标志的重要性

追溯大荔县社火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

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图腾作为一种假设的祖先,受到人们的崇拜,图腾崇拜的目的是寻求这种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保护。

陕西省最出名的社火

冯村社火。

冯村社火又名(冯村射虎)是陕西长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是1952年冯村社火赴京表演受到高度评价。评价为‘’三秦绝技,西秦一绝‘’的美赞。地址在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冯村。

在陕西西安社火种类很多,但是冯村社火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她代表了社火的非常高的水平。西安冯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委员总会于2002年成立。

冯村社火始于元朝初期,千百年来,它经历代民间艺人及广大群众的不断创造、发展,去粗存精,丰富内容,形成了特色的民俗广场表演艺术,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冯村社火特点

冯村的社火芯子,以高、悬、奇、巧著称,1952年赴京表演,名噪一时;细柳街办大吉村、大羊村的社火,以彩亭著称,造型美观,玲珑剔透,饰以粘接磁碟,另有纸扎鸟兽花卉、彩台、旱船、高跷、大头娃娃等上百种表演项目,丰富多彩、各显千秋。

社火芯子是冯村民间社火的主要种类。它的结构是人们依据力学原理,采用钢筋铁柱锻造出高低不等的框架,下端横焊约五寸长的脚踏贴片,用于幼童踩踏站立,经过服饰装饰整修,穿上戏装后使人不易看出破绽和机关。

芯子由三部分组成,一种叫杆,也有叫镢,也称筒子。它是芯子的支撑部分。杆有单口和双口之分,单口杆上只接一个腰扎子,双口杆上同时接两个腰扎子。

另一种叫卡子,它是用来接套在腰扎子的上端,专门绑扎孩子的芯子,有挂的、爬的和站的几种不同形式,杆和卡子只是芯子艺术的辅助部分,所以多年来变化不大,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是接在杆和卡子中间的这部分,群众叫它腰扎子,也叫出手芯子。

它形式多样,有刀枪、犁、纺车、扁担等生产生活和战斗工具的芯子,也有鸟兽、花树、秋千等芯子。其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吊芯子、转芯子、翻筋斗芯子和高抬芯子,有了这部分芯子,在表演时就可以变幻无穷,扮演戏剧小说故事、山水人物与飞禽走兽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冯村社火

朔州的社火是啥

又称盔甲社火,是流行于定襄县宏道及原平同川一带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县志记载,它始于明代,属广场表演的哑剧,如戏剧一样,要画脸谱,披铠甲、戴头盔、背靠旗、手执刀枪,通过布阵对打,作架势等表演,再现古代战场的作战场面,其演出节目,多为《三国演义》故事。

中国社火之乡是哪里

鹳雀楼属于运城人文景观的著名风景区。

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登临作赋。拥山河之胜的蒲州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鹳雀楼所演绎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人们干脆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参加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术研讨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时,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此,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这是因为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这次恢复,以再现唐代风貌为指导思想。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也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所以说,鹳雀楼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充分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规划为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鹳雀楼园内共有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影壁、鹳影湖、唐韵广场和鹳雀楼;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在主楼区的西面,有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柳园等;三是山水游览区,在主楼南面,有苍山自然风光园、吉祥如意湖、鹳雀苑等;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游乐园、唐风马球场等。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鹳雀楼景区开发建设共分二期,2002年9月26日以鹳雀楼为中心的名楼游览区一期工程竣工。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04年7月底已基本完成,为提升文化名楼的文化内涵,增加游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鹳雀楼内部陈设着重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充分说明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历史,其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生动有致,精美逼真。宇文护《筑楼戍边》及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采用了欧塑形式表现,高贵典雅。还有以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在中华历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故事和传说。同时,还有反映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这些都充分再现了悠久的华夏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弘扬华夏文明的一个典范。

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它的再度辉煌,标志着民族的又一次繁荣,祖国的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