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少数民族奇怪的风俗(说出三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

荒岛晴空更新时间:文化 248 次
1.彝族虎节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

文化介绍了很多关“少数民族奇怪的风俗(说出三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文章目录列表:

少数民族奇怪的风俗

1.彝族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2.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旧或属猴日举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蚂炸,以一家为单位,分头捕捉。每家捉够一竹筒(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撕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的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靶粑吃,据说蚂蚱肉很香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3.瑶族倒稿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鸡。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里,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掺凉开水,用瓜瓢去舀),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一般每首歌都带有“咪咪嘿,了啊也”的配词(谣语“美好的意思”)。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激情。通过唱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离别时,他们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这是要求对方下次再来,然后依依不舍而去。

4.基诺族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来源于一个神奇而优美的传说。

基诺族民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位妇女怀胎以后,一直不生孩子。直到九年零九个月后,她怀的孩子才呱呱坠地。孩子一出母腹,便见风而长,变成一个一手持锤,一手握钳的壮实汉子。无师自通,安炉支砧,动手打制铁刀、铁斧,使基诺族人民用上了铁质工具。人们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巨变,便于每年腊月举行一次打大铁的节日,使特懋克节沿袭成俗,成为基诺族全民共庆的隆重节日。昔日过特懋克节,以村寨为单位开展活动,节期由各寨长老“卓巴”决定。节日期间,要举行剽牛、祭大鼓(神鼓)、跳大鼓舞、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等活动,并且要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仪式,全寨群众要向铁匠敬献一只竹鼠,表示对铁器创制人的敬重。

过节的那天早晨,寨内老“卓巴”首先用力敲击供在楼上的那只大鼓,发出节日来临的信号。男女老少们听到大鼓声以后,便穿戴一新,拥向剽牛场参加剽牛。人们

到齐以后,“卓巴”面对那头拴牢待剽的耕牛诵念一段剽牛词,指挥人们剽牛。全村成年男子,一人手持一根竹标,站在距耕牛五六米外的地方,依次举标投向耕牛,直到剽枪扎入牛体,有鲜血流出,耕牛受到重创以后,人们才用刀割杀耕牛,剥皮分肉。牛肉要先分给寨内“七老”(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然后按所凑的钱均分给各户。中午,各户家长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祭鼓时,鼓前应摆鸡毛、铁锤、铁钳、姜、芋头、花卉。“七老”依次而坐,由卓巴念祭鼓词,敲响大鼓,带领大家跳大鼓舞,唱辞旧迎新歌。下午“七老”分头与寨内住户进餐。是夜,集中于卓巴家听歌手唱歌,男女青年在楼下随意歌舞,达旦方散。次日上午,举行打铁仪式。寨内群众在“七老”的带领下,将所有会打铁的人(铁匠及其徒弟)簇拥到卓色家,请铁匠挥锤敲砧,寓意已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其余时间便开展荡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让人们尽情娱乐。

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人民的愿望,将特懋克节定为基诺族的年节,统一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节庆活动,从此,特懋克节便在基诺族驻地统一举庆。届时,中外游客、各地嘉宾、各民族代表受邀到基诺山云集,参加返回节庆活动,一同观赏基诺族惊心动魄的剽牛活动,欣赏基诺族青年男女跳大鼓舞、竹竿舞,参加体育竞赛,与基诺族群众共享节日的快乐。

5.

阿昌族会街

时间: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1 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意义:宣扬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内容: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

会街,阿昌话叫“熬露”,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传说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要扎好青龙、白象。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当主持节日的长者宣布节日开始,顿时,鼓声、(钅芒)锣声、(钅发)声交织成一片。青龙、白象也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的憨态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般地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一片欢腾。

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艺人先用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要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白象时,人藏在龙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负责抬龙、搬象,有的专门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所以青龙就能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就会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6.

傈僳族“盍什”节

傈僳族有民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又唱双跳,而尤为喜欢对歌,特别到了过年,歌手们的对歌可以连续对上几天不断。解放后沪水、贡山、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有组织温泉对歌的习惯,每年过年之际,都要带上年食,背上行里炊具赶往怒江州府六库以北十二公里处的温泉,参加“汤泉赛歌会”。届时浊泉边上帐蓬林立,人山人海,各地有名的歌手又上一轮,优美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就是到了深夜,歌声仍然在熊熊的待篝火旁回响。这样一年一度的“汤池寨歌会”,一直要进行十多天。

射弩比赛也是傈僳族年节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聚会歌舞的同时,青壮年男子就常常拿出自己心爱的弩弓,于百步以外置一靶子,比试各人的本领。对傈僳人来说,弩是必不可少的,几乎家家都有,男子人人都精熟,其弩用野桑或其它硬木制成,弩线用牛筋。一般青年男子用的弩须用很大劲才能上弦,可以称得强弩。弩箭用竹或硬木制成。为了提高弩的威力,傈僳人常常在箭头涂上生草乌等剧毒植物的汁液,这样起到“见血封喉”,射中即亡的作用。

由于地区不同,各地过年的活动也不同,有的过年要首先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一年的辛劳;有的要在家门栽种松树一株,让其代表山神,以酒肉祭奠;有的则要把年食在人们吃喝之前舀一小勺让狗先吃,因为他们认为世上五谷的种子,是狗历尽千辛万苦的飞到天宫中要来,所以要首先慰劳狗的这一大功劳。

除了过“盍什”节外,傈僳一般在其它统一节日,只是在怒江有的地区以公历十月间(傈僳自然历的酒醉月),在包谷收获后的半个月内过收获节,节日之际,村村寨寨煮酒杀猪,聚会吃喝,对歌跳舞,昼夜不散。

相关资料 :http://www.lbx777.com/ywfj/ssmz/ssmz02.htm

说出三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

少数民族的风俗也:傣族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

1、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3、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

少数民族的美食介绍

1、蒙古族烤全羊

如今的大街小巷,几乎到处都是烤全羊的店铺,但是所谓的“老店”比较少,因为大部分烤全羊,并没有那么好吃,中看不中吃,烤不透,嚼不动,还老是塞牙,可见想要做出美味的烤全羊并不容易。要说最正宗的烤全羊,还是蒙古族最拿手。

2、壮族五色糯米饭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稻米也是壮族人民日常吃的主食。提及壮族的美食,五色糯米饭最为出名。所谓“五色糯米饭”,因为有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

中国少数民族的奇葩风俗

老一辈的佳话传遍了中国大地,云南十八怪就算其中之一,什么鸡蛋串着卖;大姑娘不系裤腰带;牛屎粑粑墙上晒等等,都是云南的标签和特色,很多大江南北的人带着无限的好奇心,闯入这个神奇的领地,就为了一探究竟。

先从祖国的最南端讲起,那里是一个优越的暖都,一年四季不会寒冷,也不会太炎热,民族风情浓郁,保留得较为完整,这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

奇闻风俗一:傣家小孩从小当和尚,长大回家成亲

西双版纳民众大都信仰小乘佛教,特别追求自我解脱,西双版纳有两多:庙宇多、和尚多,傣家的小孩大多从小就出家当和尚,在寺庙学习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佛家礼仪、学习念经,长大了就回家讨老婆。

如果不经过这个阶段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知识的粗人,会被人看不起,就像汉族说的没有文凭没有技术职称一样。

奇闻二:称傣族女孩漂亮要说“骚”,汉族万万不可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傣族人称年轻的女孩子为“骚多丽”,漂亮的女孩就是“很骚很骚的骚多丽”;男孩子就叫“猫多丽”;老头子就叫“老波桃”,老婆婆就叫“老蜜桃”。

在西双版纳,你如果说女孩子你好骚啊,那是对人家的夸奖,对方会很高兴的。要是汉族人见面说人家女孩子好骚、是个骚货,人家一定会认为你态度轻佻、甚至是不怀好意。

奇闻三:进傣家人的屋不能拍照,更不能看他们的卧室

主间是堂屋,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家人团聚、活动的中心,比较宽敞,同时也兼做厨房。与堂屋一板之隔的另一间为主人家卧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卧室是不允许外人入内的。来访的客人即使要过夜,也只能睡在堂屋,不能进入卧室。

奇闻四:男女老少一个房间,夫妇的动静小孩都清楚

傣家人那神秘的卧室其实就是一大通间,里面并没有用墙板隔开房间,没有什么家具、连床都没有。全家男女老幼几代同宿一室,席楼面而卧,唯一间隔物仅仅是薄薄的蚊帐,好奇葩的习俗。

因此,晚上年轻的夫妇或者中年的夫妇有什么动静,小孩子是很清楚的。所以这里的小孩懂事很早,早恋、早生是常态,人丁兴旺。

奇闻五:每个小伙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帽子,夜晚放门口,宣誓姑娘归自己了

哈尼族在当地称作“爱伲族”是西双版纳的第二大民族。哈尼族女子叫“阿布”、男子叫“阿力”。哈尼族的姑娘们到了适婚年龄会把恋爱对象带回家给老妇人看,得到祝福后两人继续秘密交往。此时,哈尼族的小伙子会为自己准备一顶帽子,上面画上代表着自己的图案,每个哈尼小伙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帽子,并能通过帽子知道对方是谁,再准备三个塞满肉的夹竹桃。

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从后门来到喜欢的姑娘家,再爬进姑娘的房间,并把帽子放在房间的门口,这样其他哈尼小伙便能知道这位姑娘已经名花有主了,还知道她的恋爱对象是谁,在天不亮的时候哈尼小伙会悄悄离开。未婚先孕也很常见,云南十八怪里“大姑娘背着孩子谈恋爱”就是说的哈尼族了。

少数民族特殊风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