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吉安丧事风俗(江西吉安的风俗有哪些)

曉風殘念更新时间:文化 285 次
侗族地区为什么要在老人过逝时家门口挂上糯米穗,这是侗族的丧葬习俗。侗族葬俗(之一)1.上祭。

下面小编就为“吉安丧事风俗(江西吉安的风俗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为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为大家解答疑惑。

文章目录列表:

吉安丧事风俗

侗族地区为什么要在老人过逝时家门口挂上糯米穗,这是侗族的丧葬习俗。

侗族葬俗(之一)

1.上祭。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2.乐穴,侗族葬礼。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3.挂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4.停丧传葬。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据鬼师推算决定)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目前在于避开"饿鬼"。

侗族葬俗(之二)

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也就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许多侗族分支的丧葬习俗,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至于村寨之间,地区之间,在丧葬礼仪的某些细节上略有不同,那仅是小异,而大同则是其主流。

黎平侗族丧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一、从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来。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曰“落气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好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有钱作盘缠。然后请一位地理先生来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或“解勾”之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人死后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请“娘家人”到来,人一落气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要请一人到死者的“娘家”报丧,什么人称为“娘家人”呢?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家后裔,女性即她本人的兄弟,也就是其子女的母舅。因为,侗族认为“世上只有舅为大”。报丧的方式:岩洞、竹坪、坑洞一带,派专人向舅家送去一块长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报丧。水口、肇兴一带报丧者手持一穗禾,插于被告知者的大门口或直接交给告知者本人。对方接到这些物件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在娘家人到来之前,趁死者尸骨尚未僵硬,家人即为死者洗尸更衣,男者剃发,女者梳妆挽?,洗尸一般只象征性地洗,即在尸体前后抹一抹,或为死者洗脸以表示。若死者牙齿尚全,须打掉门牙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后才死的。传说如果不打掉门牙,死者难以尽快转生。

置碎银于死者口中,叫做放“含口银”,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时要将银子取掉。放“含口银”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得以安宁,日后子孙语言稳重,不会惹事生非。但“含口银”在入棺时如不取掉,或放得过多,后代子孙的嘴巴会闭得太紧,不善言辞或者不会说话。

沐浴和打牙后即更衣。侗族老人有生前备制寿棺、寿衣之俗。除意外死亡者外,一般老人都有寿衣备用。男性以绸缎丝制品制成长袍夹衣马甲等。女性则以自织的侗布为寿衣,其样式与普通衣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加纽扣,以布条代替。茅贡一带不用布条,而用一束青纱捆在死者身上,青纱的数目是死者年龄的数目。寿衣只穿单数,或五套或七套,白内衣青外衣者居多。另外,还有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食用的粮食,让他手中捏一团糯米饭或几张钱纸,表示有钱有粮。

更衣完毕,将尸体移至薨床,薨床用四块木板拼成,下垫两根二人凳,上铺白布。死者置放的位置是头向里脚朝外。先用纸钱盖脸,然后启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者被面。在死者脚下摆着插有一双筷子的一碗饭,旁边另外一碗有三条腌鱼或一块煮得半熟的猪肉,点燃一盏油灯。孝子守侯两旁,烧香化纸,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来,选择吉时入殓。

娘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们要向他们下跪,意思是:请求舅家原谅他们作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检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认错外,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满意为止。如死者是女性,其丧事规模还要由舅家决定。

二、从尸体入棺到灵堂守护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茅贡、酒潮、坝寨等地,入棺时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回避。四寨、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务都由旁系亲属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临终时就已离开回避。龙额、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亲属打伞遮死者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连设宴待客都在鼓楼进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恋家人,如入棺时见面,怕死者把亲属的魂魄带入阴间,危及亲属生命。

入棺后,棺木不能加盖,要等子女到场验看尸体在棺内是否摆正。习惯认为死者尸体偏向哪一边,则站在那边的儿子今后家中就会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在一旁负责抬尸入棺的主持人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满意后,即让儿女们把他们自己穿过的衣服,去掉纽扣塞在死者尸旁,因为穿过的衣服有热气,以使死者去到另一个世界后,也感到下辈对他的温暖和亲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断。有的入棺主持人为了表示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为慎重起见,还用一根纱线扯直,对准棺木中线和死者鼻梁,然后搬动死者尸体,尽量做到大家满意。入棺时,铜铁一律不能入内,否则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侗族地区多栽杉木,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制成。人们认为棺木即为死者的“房子”,因此制作讲究。棺木必须用一根杉树的木料来做,底部用三根木料相拼而成,但也是用同一根树裁短,意为三间房子。一般重约200公斤,需要八人方可抬得起。

入棺后一般停放三到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期间,本房晚辈披麻戴孝,亲子女腰间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辈则一律不戴。

亲友送礼祭奠,除女婿必须送去一头猪外,其余亲友可送羊只、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都要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致哀。吊丧时,死者子女在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前去吊丧,就要对跪多少次,稍有疏忽,会被视为不礼貌.待上香者拜毕,才将他们扶起。

整个丧期,死者子孙一律禁食肉食荤素,有的地方如龙额一带连亲友也不吃荤菜。侗族不视鱼类为荤,因此大都贮备有腌鱼,死者的子女可食鱼类为菜,但禁食米酒。说是吃了酒肉之后所生的子女都是馋嘴人。另一说是吃了肉后尸体容易发臭腐烂。其实,禁喝酒和不食荤菜的意思是:家里死了人,不应有什么心思大酒大肉。以体现悲哀的心情和对死者的孝敬。

停丧期间要守灵,子女不能擅离灵堂,亲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灵堂里灯火不断,通宵达旦。寨头、青寨一带晚上由几个歌手唱哭丧歌,以增加灵堂气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的内容一般有:一、女儿哭爹娘。二、妻子哭丈夫。三、爹娘哭儿女。四、乡邻劝慰死者亲属不要过分悲痛。五、有故事情节与悲痛气氛的叙事哭歌。哭歌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当地侗族认为人死之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歌声才能听见,故用歌来对他诉说衷肠。

鸡叫头遍的时候,孝子孝女们痛苦一场,“八仙”吹奏一番。说那时侯死者的亡灵离开家庭回归属之地----地府去,哭一场表示难舍难分之情。

守丧期间,全寨3日之内不得唱歌唱戏,吹芦笙或跳舞,以示哀悼。

三、从出殡到“黄金落窖”。

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岩洞一带则晾白布,以示辟邪。

出殡之时,一般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意即给了买路钱,一路不受鬼神阻挠,能够顺利通过。但也有不撒钱米的。如黎平城关附近的上午开寨,他们说这块地方是他们祖先首先开发的,路也是他们祖先开出来的,用不着花钱向谁买路。

茅贡、九潮一带,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1尺多长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余送葬人手拿3支香烛拜路。大部分地区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儿和亲友等只送到村头或寨脚。

出殡的形式,因死者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则由女婿喊三声“到时罗---”,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的,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说这样死者才愿离去,使抬棺木的人觉得轻松,否则会觉得棺木沉重得走不动。茅贡一带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动爬不上时,孝子钻入棺木底部,用身体支撑,意思是用身体背着自己的父母上山,以尽孝道。

龙额一带,出殡时由长女手执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辟邪。即将到达坟地时,孝家把早已备办的午饭祭贡死者,并用一只黄母鸡和一碗酸菜置于棺木上,说是送给死者带到“地府”受用的。

安葬。侗族对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实行土葬。对非正常死亡者,将其尸体火化后,才装棺入土。火化的目的传说是可逢凶化吉,使死者不成为恶鬼,也使后代不再有类似不幸。

侗族每家都有固定坟山,历代先祖葬于此山。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入固定坟山。

坟山讲究风水龙脉,墓地左山称“青龙”,右山称“白虎”,又谓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传说若是白虎高过青龙,今后子孙中只出女子(且个个都有本事)不出男子,即便有也是没有出息的平庸之辈,于传宗接代不利。

洞穴挖好后,先用公鸡跳井。即将杀了一刀的大公鸡丢下井坑,鸡便挣扎乱跳,看跳到不能动弹时落在什么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认为方位正确,视为最吉利,若向两边偏差,下棺时将棺木向左或右移动。

下棺之前需用纸钱撒入坑内,为垫底钱,给死者作家底。再撒少许朱砂,朱砂在土内发光,等于给死者房子点上了灯。入土时亲儿子避开,是为了避免死者将亲人魂魄带入土中。

棺木入土放稳后,称之为“黄金落窖”。其意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黄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黄金,今后可兴旺发达。掩盖棺木的第一块土由长子刨,然后动手填土,垒坟、安碑。侗族过去没有文字,因此,古老的坟碑都没有刻字。直到明朝以后,才出现有汉字的坟碑。

由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则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1、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2、茅贡一带,虽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之浅葬,说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3、有的用竹签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签。4、肇兴、尚重务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这与李宗 在《黔记》卷三中关于“楼居黑苗….人死入殓而停之,为期合葬,共仆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的记载大致相符。

安葬结束后,当天或第二天还要“复山”,即丧家房族众人再去死者坟上察看有何未尽事宜,去时带做好的菜肴,有的还请鬼师念诵祭词,将菜肴等拿在坟前祭供。

晚上,请各位亲朋饮宴。宴后,由一主人在火塘正中上方以黄土、砖土砌一小灶,并在米升上竖一小碑式的牌位,以供祭死者亡灵。待亲朋走时,孝家割一块重约700克的猪肉给亲戚各自带回。

一月之后,由一亲戚半夜去坟头,用三根芭茅草扫坟头三圈,带回家来供在火塘边的小灶牌位前,请一鬼师化纸钱念祭词,由亲戚拆掉小灶和牌位,将米升内的米煮熟大家食用。意即食了烧钱的米,日后定会发达。

至此,整个丧葬过程结束。

习俗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反映,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这个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必然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社会进程、经济基础以及其宗教信仰等等。

从黎平侗族丧葬习俗里,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一、黎平侗族信仰“阴阳一理”之说,认为阴间和阳间都是一样的。他们所构思的冥冥世界,并不是阴森可怕的地狱,而只是稍稍有别于阳世间的另一个世界的住所,也就是死者的故地。在那个世界里同样要用钱,要吃食物,要穿衣服,要有住房,仍有村寨之分。在侗族歌谣里描述的那个世界,地名叫做“高顺俄安“,当地的情景是“那里的人也吹芦笙,也踩歌堂”,“那里的人不种禾谷也得吃,不种棉花也得穿”。这里,俨然像死者转到了良好的归属之地。因此,黎平侗族在丧葬的诸事安排上,都是按照现实生活来进行的。

如1、人死后即烧“落气钱”,尸体入棺后给死者手中捏纸钱,棺木入土前先在坑内撒纸钱做碘垫底钱….为的是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做盘缠和到故地后做家底之用。2、死者入棺时,给死者手中捏糯米饭团,作为在返回故地途中的食品(这与侗族种植水稻、喜食糯米食品的生活习俗是一致的)。3、死者的棺木系用杉木制作,其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意为给死者住的3间“房子”(这与侗族用杉木制建住房的习俗完全相同)。4、死者入棺时所着的服装,其颜色与式样均与生前无异,所不同者,一是,衣上不用任何金属或硬物做扣子,而以布条或棉纱代扣,以示吉祥。二是死者生前衣上各种银饰均不能入棺,其原因很明显: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技术力量不发达,冶炼困难,金银尤为贵重之物,来之不易,入土的陪葬之物,非其经济力量所能允许,甚至连含口银用过之后也要取去。因此,产生了“金银铜铁带入土中不吉利”之说,唯此才能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二、“尊舅为大”是侗族的传统规矩,黎平侗族在丧葬习俗方面亦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侗族认为,任何人(无论男女)都是母亲生的,而母亲是舅家嫁过来的,舅家是最重的根本,所以,“世上只有舅为大”。当发生了死亡这样重大的事情,必须首先告诉舅家知道,舅家有权了解死者的死亡原因和对死者后事的安排。因此,当死者刚落气,其家中人放过“落气炮”通告寨上众人之后,必须立刻派人去死者的“舅”家报丧(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或舅家的后裔,女性死者告知其子女的母舅),在死者的“娘家人”(即舅家人)未来之前,死者家属是不能将死者尸体入棺的,必须等娘家人来到并检验了死者,确认是正常死亡,“死得明白”(即不是被害或有病得不到治疗而死)和确认对死者的一切安排符合传统要求之后,才能将死者尸体入棺。死者如果是女的,其办丧事的规模还要舅家决定。这种“以舅为大”(即尊重娘家人)的传统,实际上也是尊重母亲、母系的表现,这是与侗族自古以来实行的氏族外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侗族自开始对偶制婚姻以来,实行的是氏族外婚,但体现了“舅家为大”和“不忘根本”(即姑娘的母亲是从舅家嫁过来的)的含意。女子嫁男,进入男家为妻,已是氏族社会的特征,但“舅家为大”和“不忘根本”的“还娘头”习俗,则反映了虽是父系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由此可见,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应该是氏族社会以来就有了的。

三、“求吉避凶”。在黎平侗族丧葬整个过程中都有所表现。1、从死者落气时即要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若不相克即为“凶勾”,家人必须杀鸡“解钩”之后才能放声痛哭。此为的是不犯“凶勾”以避邪、避凶。2、为死者沐浴更衣,男剃发,女挽髻,牙齿齐全者打掉门牙,为的是死者洁净安宁,同时表示死者上长寿的正常死亡而不是夭折,以求家中吉利。3、死者身上衣物不用扣子,而以布条或青纱代替,忌铜铁之物都是为了避免对后代儿孙不利;放“含口银”为了求吉,取“含口银”则又为了避凶。4、死者入棺时家中子女回避;死者入棺后,子女到场检验死者尸体是否放得端正;棺木落土时用公鸡跳井,使棺木在坑内定位(实为神明定位);安葬的停棺待葬习俗等等,无一不是趋吉避凶之意.这种解释自然现象,人力还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只有崇拜并祈求天地鬼神(自然界)以避凶祸求得吉利.侗族民间传说云:原始时代,侗族老人死了以后上不埋葬的,直到人们能饲养大牲畜,生产已经比较发达以后才开始对死者进行埋葬.从侗族丧葬中”尊舅为大”的习俗看,其求吉避凶之俗,亦应是氏族社会就产生了的。

四、黎平侗族丧葬中出殡之时的撒“买路钱”,是侗族迁徙的又一旁证。黎平县许多侗族村寨,都有反映关于自己的祖先是从何处迁徙而来此定居的“祖公落寨歌”(侗语叫“共补夺顺”),但学术界对侗族来源问题仍在探讨之中,既有迁徙说(其中有说来自广西梧州、江西吉安或江苏等地的),也有土著说。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而民间文学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且有变异性,当然不能与历史划等号。但她仍不失为对民族历史研究的一门辅助学科,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那么,侗族先在历史上是经过迁徙(无论是由广西、江西或江苏等地迁徙),才定居在目前的湘、黔、桂接壤的这一带地方还是本来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民族呢?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当地侗族人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当地侗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过迁徙才在这里定居下来的。因此,当老人死后出殡之时,需由一人沿路撒“买路钱”,以使死者灵魂可以不受当地鬼神干扰,能够顺达到归宿之地。这就是黎平侗族老人死后出殡之时撒“买路钱”的由来,世居的饿土著民族在为亲人出殡之时上不撒“买路钱”的。他们的说法是:此地是我们老祖宗开发出来的,自己一般上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黎平侗族对迁徙的朴素看法。

从上述情形可以看出,黎平侗族丧葬习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延续下来的。死者落气后,家属即,鸣放“落气炮”通告全寨人,寨上人即自动前来帮忙办理丧事,向死者的“娘家人”报丧讯,由死者“娘家人”检验丧葬事宜是否符传统要求的“尊舅为大”的侗规,以及趋吉避凶的观念等,都反映了当地侗族丧葬习俗形成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和人们的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丧葬习俗亦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产生了姑娘不能进坟山(认为女子要出嫁,是别人家的人)等重男轻女思想。建国以来,黎平侗族在老人去世以后,虽然仍沿用传统的丧葬习俗办理丧事,但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相信侗族同胞会接受“厚养薄葬”这样一种文明的礼俗。

吉安丧事风俗

江西吉安的风俗有哪些

江西吉安县登龙乡王家村的风俗有很多,例如:

1、送莳田饭春插期间,女给娘家幼年弟妹或子侄,外婆给幼年外孙,相互送莳田饭。礼品多为豆腐、豆芽、韭菜和煎熟的荷包蛋。意寓孩子偠腰健体壮,易长易大。初婚,娘家给女家送莳田饭,送豆芽或豆腐、菜,由女家分送给村邻吃,称享众。县北路片盛行。

2、送肚礼女初孕,娘家向女家送肚礼,宴宾客,将猪肚切成肚片,猪肉切成肉片,糯米和豆豉、盐煮成粥,一鲁(大)碗粥铺上4片肉,1片肚,按门户送给村民吃。孕妇必吃肚尖,寓胎健产顺。沿袭未减。

江西吉安的风俗有哪些

江西吉安泰和结婚风俗

吉安市泰和县一带的婚嫁习俗主要有过礼,择吉和迎娶。

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

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

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

江西吉安泰和结婚风俗

江西吉安老人过世风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过世有着一系列的习俗。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

1. 穿孝服:孝服是指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而穿戴的一种特殊服饰。一般来说,孝服的颜色为白色或黑色,代表着纯洁和哀思。穿孝服的时间一般为三年,期间不得穿戴鲜艳的衣服。

2. 奠仪:奠仪是指在逝者身后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在奠仪中,亲友们会向逝者献上鲜花、香烛、纸钱等物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3. 祭祀:祭祀是指在逝者的灵位前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在祭祀中,亲友们会向逝者献上食品、水果、酒水等物品,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4. 安葬:安葬是指将逝者的遗体埋葬或火化的一种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火葬不吉利,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土葬。在安葬过程中,亲友们会向逝者献上花圈、纸钱等物品,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祝福。

以上是老人过世的一些常见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