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生辰八字算命网],算命大师人工一对一精准测算。本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测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文化

文化

安徽的风俗传统

曉風殘念更新时间:文化 244 次
安徽的民风民俗有1、九华山庙会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

很多网友想了解关于“安徽的风俗传统”的方面的问题。下面曉風殘念小编就为大家介绍的知识供大家交流学习。

文章目录列表:

安徽的风俗传统

安徽的民风民俗有

1、九华山庙会

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远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纷至。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

大型的佛事活动有:百岁宫金堂佛像和无瑕真身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纪念金地藏(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法会、祗园寺传授三坛大戒和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法师道场地址证会等。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四大佛山联谊会、海内外高僧大德座谈会等。

2、阜阳火把节

阜阳地区称中秋节为火把节。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其后不久,颍州民间每至中秋节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红巾军,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燃,摇来摇去,待燃尽返。当地习称“撂火把子”,至今不衰。

3、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4、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5、阜阳剪纸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拓展资料:

1、中国巢湖渔火音乐节

中国巢湖渔火音乐节将在安徽合肥巢湖举行,从中庙到姥山岛的巢湖湖面渔火映湖美景;湖畔举办“大湖之夜”音乐会、湖鲜美食嘉年华、舞龙舞狮大赛、光影巢湖摄影大奖赛等诸多精彩活动,为合肥市民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2、中国黄梅戏艺术节

是针对我国著名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而开展的一个文化艺术节,1992年10月6日诞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是中国第一个黄梅戏艺术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的重要艺术节之一,是安徽省安庆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国(萧县)伏羊节

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萧县、宿州、淮北等地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4、中国国际吟诗节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遗风,增进国际友谊与文化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徽马鞍山市从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阳节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吟诗节。

安徽独特的节日风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

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安徽过年习俗延伸阅读——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安徽独特的节日风俗

安徽的特色风俗有哪些

安徽的民俗是:

1、凤阳花鼓

凤阳在安徽省东北部、淮河南岸。该县的花鼓说唱,历史悠久。每逢节日、农闲或田间小憩,随时随地敲打说唱。热闹有趣。凤阳享有“花鼓之乡”的称号。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2、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3、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4、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发展。

5、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安徽十大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体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我国安徽就是一个极具区域文化的地方。安徽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涉及饮食,节庆,服装,宗教等多个方面。你了解安徽的特色文化吗?接下来盘点一些安徽东至的习俗。

一、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二、喝老母鸡汤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鸡汤也是多少年传下来的习惯,因为中国有冬至进补的习惯,老鸡汤则一直被大家认为营养丰富,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老母鸡汤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东西。但合肥人还是保留着冬至喝老母鸡汤的习惯。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简单,将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净切块;再放入锅内,加水少许,煮熟后捣烂成泥状;将南瓜泥内加入葱妻末、精盐、米粉,拌匀;手上沾点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后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约3厘米厚的粑粑状,入笼旺火蒸熟……

四、吃南瓜饼

南瓜去皮,去心、籽后切成片状,放在笼内蒸熟。然后压干水分,加入白糖、面粉和匀,成圆饼形粘上面包糠,放入油锅内炸制,待熟呈金黄色即可

五、吃南瓜糊

将老南瓜洗净,切块放锅里煮至烂熟,再加以面粉搅拌成糊状,煮沸后即可吃。从医学和营养学角度讲,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热身,价格又便宜,是很适宜的食物。